岁末年初,共享单车话题陡然增温,巨大的城市交通压力下,人们开始畅想“地铁+共享单车”的惬意出行。不过,与多数人希望实现地铁与共享单车零换乘不同,有人却剑走偏锋将两者叠加在了一起——日前,“一名乘客骑着共享单车出现在地铁车厢”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他如何逃过安检引起网友热议。上海轨交警方表示,正在对此事进行核查,携带自行车进入轨交车站是被禁止的行为。
网友的槽点在于,地铁站拥有完备的安检体系,为什么会让单车这样的“庞然大物”成为漏网之鱼?对此,管理者的回应也很坦诚:“我们要查一下他究竟是如何进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加强防范。”寄希望于地铁站加强管理之余,此事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这并不是一辆私人拥有的普通单车,而是带有公共属性的共享单车,但却为什么遭到如此随意而任性的处置?
《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共享单车日益火爆,不仅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增添了不少新的话题,乱停乱放者有之,不按交规骑行者亦有之,更有甚者,肆意破坏乃至窃取车辆。凡此种种,无疑是共享经济融入社会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与挑战。
共享单车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既然以“共享”为名,首先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单车供人体验,如果任由某些人随意处置,不免到头来无可共享。共享经济基于共享思维,而共享思维首先植根于对规则的遵守,以及对秩序的维护。在道德自律不足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而企业规定缺乏足够强制力的时候,行政力量的介入显得不可或缺。
值得借鉴的是,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普陀区真如镇街道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将违停问题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管理中发现的不文明记录,将被纳入政府征信系统,同时定期公布“红黑榜”。个人征信被称为“经济身份证”,无论消费借贷,抑或出国留学,在个人经济生活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倘若因为滥用共享单车而影响个人征信,颜面无光还只是小事,更为重要的是,不良征信记录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绊脚石”。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尽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总不乏有人怀揣偷偷做点小坏事的冲动。有些不文明行为,本身并不构成违法犯罪,因此难能受到严厉制裁,然而,其对游戏规则的破坏以及对公序良俗的侵扰,却令人不胜其烦。随着开门征信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全方位的征信内容建立个人征信体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共享单车之外,涉及公共利益的方方面面,都不妨借鉴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