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拿下雨果奖最佳短篇的作者郝景芳履历非常亮眼——高中时拿下新概念作文一等奖,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清华大学的天体物理,博士转而研究经济学,毕业后是一名宏观经济研究员,当然她还是好几本科幻小说的作者。用时髦的词来总结,郝景芳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作家/研究员。
早在2007年,曾在《纽约时报》上主持职业专栏的作家、咨询师玛希·埃尔博尔出版畅销书《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书中提到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的多元生活,他们常常用“斜杠”(Slash)来区分自己的不同职业,因此被称作“斜杠青年”。
社会的多元发展是斜杠青年产生的土壤。一家职业研究调查机构(Kelly Services)曾对美国、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的5200多名劳动者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有三成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斜杠青年似乎在全球都变成了一种潮流。比如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是商人也是工程师,比如许多明星既是演员也是投资人,还有你是否发现身边不少人正经营起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副业”?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斜杠青年并非三心二意,而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般,做好一种工作的同时发展另一种。其实年轻人的“斜杠状态”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这种多元发展未必全是能够获得经济收入的职业,一些发展得很好的兴趣爱好、公益活动等也可以用“斜杠”标记出来。
斜杠青年是阳光热情的,斜杠所列出的多重多彩生活的背后是更清晰的自我与积极而持续的努力。斜杠青年为什么可以“多面发展”,在有限的每天24小时里忙忙碌碌仍然能够把每件事做到优秀?或许斜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合理将多重生活划分并好好经营。同时,也需要相对宽容的多元评价为更多青年找到兴趣并自由发展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