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已经达到2100多万,接近2020年2300万的人口调控目标,由此带来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资源超负荷等大城市病,其深层次原因是承载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12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化创新驱动和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介绍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解决大城市病难题,要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有效地疏解出去,需要一个集中承载地。客观上,规划建设这个集中承载地既要依托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现有大城市的资源,又要交通便利,地理条件适中。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京津保腹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综合来看,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现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可比较快地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半小时的通勤圈;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雄安新区的选址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比选、科学研究、专家严格论证后,最终确定了这个区域。”
——何立峰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雄安新区的选址是如何确定的?有哪些考量因素?”
“先谋后动,加快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人才,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指导河北省和有关方面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
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序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发展。在规划上,要达到国际一流城市的水平,同时在建筑上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在建设过程当中要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留下千年传承。”
——何立峰介绍雄安新区下一步如何规划发展。
本栏编辑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