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平台不审查内容
网上热传的“科学家凡伟”自称发现电荷并不存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同行评审,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消息传出后,许多网民争相搜索这位叫凡伟的年轻人,得知这位“科学家”出生于1993年,在2011年时就发现了电荷并不存在。凡伟还曾透露“对于这项发现,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某知名大学教授说,如果成功了,可能是当代的哥白尼革命”,并称“其理论和实验细节经受了约瑟夫森教授的严苛检验,论文先后修改超过600遍”。
围观网民又发现,刊发凡伟论文的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据记者搜索,ChinaXiv其实只是一个作为科技论文预发布的平台,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不像正规出版的学术期刊那样会对论文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并经同行评议,更不会要求论文提交者对所发布论文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反科学研究无意义
“这就是一个闹剧,是胡扯,是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的伪科学。”上海七宝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刘树田说,这绝不是科学探索的创新,而是彻头彻尾的科盲妄想。“电磁学有着很严密的理论体系,它的逻辑起点就是正负电荷。要将电荷推翻,那么物理学的大厦就会坍塌了一半。”刘树田说,电荷即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这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古希腊就有研究者提出了正负电荷理论,古代中国则将之称为电的阳极和阴极,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物理常识。没有电荷的概念,电磁学就无法确立,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无法解释和证明。“这两天学校里的物理老师中也有人在传阅这篇网文,我们会告诫学生这是反科学的,而且这样的猜测与探索也是毫无意义的。”他说。
科研要有扎实功底
有意思的,类似凡伟这样敢于“挑战”基本科学真理,甚至公然挑战科学理论底线的人并不少见。比如,近年来常有人大声向社会喊话,声称自己“解答出了哥德巴赫猜想”“造出了永动机”“推翻了相对论”……网民将之统称为“民间科学家”,且一定是打上引号的。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陈玺教授说,任何的科学创新是需要有严谨、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的,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知识训练,而不是只凭主观意愿去任意夸大研究内容的外延。以物理学研究为例,离不开特定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背景,对既有的科学结论也不是谁想推翻就可以推翻得了的,更不能哗众取宠误导民众。
“爱因斯坦超越了牛顿,但他并不是否定牛顿,而是在牛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刘树田说,这才是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并不代表因循守旧和缺乏创新。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