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榜上有名
出身名门的张洵澎,从小受到过家庭良好的教养和熏陶,按老师的说法就是,“闺门旦的孩子言谈举止就应该像个大小姐”,这样才能有气质。而周玑璋校长是个明白人,他是来招昆曲演员的,不是来选拔干部的,因此他看重的是孩子的气质,符合昆曲演员的不同行当的气质。
很快,初试名单发榜了。张洵澎如愿以偿,榜上有名,接下来就是更为严格的复试了。
复试依然有周玑璋校长在场,此外还有“传字辈”的朱传茗、周传沧及辛清华老师等。
复试也很简单,唱歌、唱戏,都可以。像王芝泉当时唱的就是越剧“记得草桥两结拜”,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傅全香的傅派唱段。这次,张洵澎并没有唱她娴熟的越剧“红太阳,当空照,五星红旗迎风飘”这首《新婚姻曲》。而是唱当时非常流行的、陕北民歌《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来满山红……”张洵澎生就一副好嗓子,喜欢唱调门高的歌曲,她的嗓子条件对于后面的“哎、嗨、哎、嗨”高音毫无悬念,唱得直入云霄,考官们又惊又喜,其中一位老师连说:“好好,很好。”
唱完了歌,一个高高个头的男老师对她说:“来,你跟我做几个动作。”说罢,老师喊起了节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张洵澎毫无惧色、从容地跟着老师像模像样地模仿着。只见这位老师含着笑容、满意地点着头。后来张洵澎知道,他就是朱传茗,张洵澎的启蒙恩师。
接着,又上来一位老师,很仔细地捏了捏张洵澎穿着棉鞋的脚背。张洵澎至今也不太明白,听了歌、看了模仿,那时候怎么还要捏脚?至于这位捏脚的老师,张洵澎后来知道,他叫周传沧,是一位经历坎坷的著名丑角演员。
著名昆曲演员、也是张洵澎的同学岳美缇说:“阿澎(张洵澎的同学就是这么叫她的)的底子很好,条件好。不仅仅是扮相,她的手和脚都跟别人不一样,腿长脚轻,脚底的功夫很好,走出来就不一样。她的手也是细长,怎么伸展都好看,比例相当好。身体条件好。”是的,张洵澎的条件确实非常出众,要长相有长相、要个头有个头、要嗓子有嗓子、要身段有身段,她的被录取、以及日后她的“最早脱颖而出”(俞振飞语),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
复试进行中,教室外的妈妈很有信心地等候着女儿,因为张洵澎在里面唱歌的声音,连站在外面的妈妈和许多陪考的父母们都听到了。复试结束,栾兆银师傅又特地跑来告诉她们母女说:“你可以放心了,你的女儿一定录取的。”
考试的最后一关考的是文化科目。题目还比较简单。像什么“苏联的领导人是谁”等等。张洵澎头痛的是数学,不过也还算过得去。这批学生中,岳美缇的文化课成绩最好,算得上是同学中的“女才子”了。
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正式发榜那天,妈妈特地带着张洵澎到“新中国理发店”做了头发,依然是飘逸的长波浪。因为天冷,母女两依旧是上下穿着考究,外加皮毛大衣,坐着三轮来到学校看榜。妈妈一眼看到了“张洵澎”的名字,高兴地说:“有了、有了!”谁知旁边一群落榜的学生突然围了上来:“资产阶级怎么也好来考的?”年幼的张洵澎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躲到了妈妈的身后;妈妈忙拉着张洵澎走出人群,坐上三轮车“打道回府”。一直到后来,教他们政治课的王建茹老师,看到张洵澎还经常拿此事和她打趣。
张洵澎的同学、老生演员兼教师甘明智说:“阿澎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好的人才呢?一个是天赋,还有一个,出身名门。”
张洵澎的同学、曾经担任过戏校副校长的顾兆琳也有同感:“在我现在收集到的报名照里(那时正好是“文革”,顾兆琳有一次到学校教导处去,看到那么多好看的照片落了一地,就把昆曲班同学的报名照收集起来,贴在他的照相册里),最出挑的就是张洵澎了,女孩子里面,两个小辫子,人长得蛮丰满的样子。那种气质就是艺术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