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更趋多元
“考题很活,大多是能力考查。”在将近四个小时里,大同中学先让学生花十多分钟时间做了两张理科卷,然后开始面试。与语文相关的内容有古诗词问答,就鸟类、蔬菜、电器等与人类的关系给出见解,就某一句名人名言谈感想。英语题是阅读理解、话题演讲、看图说话等。
一位参加考试的男生说,题目难度与以往参加过的冬令营等比较接近,出题者似乎并不刻意为难学生,相反,通过答题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广度。
复旦附中的面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4对4的团体辩论,每人按分工承担辩手角色,由三位教师给出评判。第二部分是先看一场10多分钟的与DNA有关的全英语科技视频,然后回答9个问题,答题既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第三部分是就这几天十分火热的由一位民间“科学家”引出的电荷之争展开实验探讨,既要说理,也要求证,还要找到实验的良策。“有不少题目的解答路径是多元的,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就看每个人的发散性思维了。”一位女生评价说。
注重考查综合素质
“平时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钞票去补课,竟然没啥用。”考生们这样的感慨正是来自面试题几乎都是“不可准备”的。多所学校不约而同地拷问学生们对于当下社会热点的看法。比如,“某地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结果被取消了受助资格。对此你怎么看?”显然,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光靠参加“一对一辅导”或请家教是不行的。
无独有偶。几天前刚进行的今年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就有很多学生一走出考场就直呼“平时的补课算是白补了”。因为,作为新高考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考查,特别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今年的生命科学卷为例,据市教育考试院介绍,试题编制的来源多为可靠的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案例,仅靠背书、刷题是解答不出的。再看今年的地理等级考,问学生“青藏高原某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雄安新区在解决白洋淀‘干淀’问题上可以采取哪些对策”等,不仅考学生地理认知的应用与综合水平,更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公办初中照样很好
此外,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示范性高中更青睐于公办初中生还是民办初中生?因为近年来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小学和初中要进民办,否则就很难考入名牌公办高中”。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在今年中考提前批录取面试和志愿填报之前,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在上海招考官微上分析说,4所本市最为热门的高中,去年一共招收1500多名学生,其中,来自公办初中的占43%,看起来似乎来自民办学校的学生所占比重较高,但是在推荐生中,公办初中生占50%,在零志愿及1-15志愿学生中,公办初中生占52%。
再看另两所有着所谓“八大高中”之称的示范性高中,去年一共招收600余名学生,其中公办初中生占65%;按招生类别,在自荐生中公办初中生占53%,在推荐生中公办初中生占71%,在零志愿及1-15志愿学生中,公办初中学生占68%。由此看来,市示范性高中的生源主体还是来自于公办初中。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