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民乐“新国风”源于篮球场上的排练
~~~民乐“新国风”源于篮球场上的排练
~~~民乐“新国风”源于篮球场上的排练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套”弹拨乐器成为演出“主角”
民乐“新国风”源于篮球场上的排练
朱光
■ “新国风·龙之声”演出现场 记者 郭新洋摄
■ 演出前在篮球场排练
  身着洒金素衣的乐手们,在混沌初开的天幕下,以人声、阮声、笛声等模仿出来自远古的“呼唤声”……昨晚在大剧院亮相的民族室内乐演出“新国风·龙之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乐新和声。谁也没有想到,民族室内乐的创新呈现,依赖于在篮球场上的户外排练。

  树立一个范例

  西方交响乐追求多种乐器的和声与和谐,因而很少选用音准、音量不易统一的弹拨类乐器。交响乐中的竖琴,更多的是为了音乐增添色彩。而民族器乐中弹拨类乐器相当多,琵琶、阮、古筝、柳琴……个性十足的民乐如何也能和谐动听,是数十年来中国音乐家始终不懈探索的方向。“新国风·龙之声”树立了一个范例。这台演出的指挥吴强教授的独到之处,就是选择了高音阮、小阮、中阮和大阮这一组彼此可以丰富音阶且音色接近的“全套”弹拨乐器,作为整场演出的“主角”,辅以二胡等弦乐以及单簧管、长笛等管乐为“配角”,使得扑面而来的民乐也做到了音色和美、入耳入心。

  制式创新的同时,呈现出多媒体效果的天幕,也对曲目的主题做了呼应。例如,开场曲《龙图腾》第一乐章为“远古的记忆”,就是由骨笛声声启幕。那正是我们最古老的乐器,与此同时,天幕上飞出一个个甲骨文。那些象形文字还会围成一圈,仿佛正准备点燃篝火的先祖……以2007年曾获得央视首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金奖的“金豈组合”为主要班底,融入上音本科、附中等民乐高手的演出团队,展现出对各类主题的驾轻就熟。《徒息》一曲,展现的是人的呼吸声与器乐的交融,令人联想起被藏入深闺的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上音周湘林教授作曲的《索玛》,取名自彝语,意为“映山红”,展现的是男人是山,女人是花儿开遍大山的意向。

  篮球场上排练

  颇为令人惊讶的是,吴强透露,这台演出是在上音篮球场上排练的。起初,是因为找不到一个与大剧院舞台大小等同的室内排练场地——因为他们的形式、制式对于民乐而言过于创新。大部分剧场、音乐厅也都是西方人为了演出交响乐、室内乐而建造。民乐是否和谐,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每一件乐器的间距、不同乐器发出音量的大与小等等,这些都需要演奏员按照指挥的“耳感”去一点一点调试。

  他们发现,篮球场与大剧院舞台的面积相当。于是,吴强与二胡指导老师汝艺等,率全团28人,经常在傍晚无人打球时,在这里拉开架势——演奏。汝艺分析,在篮球场上演奏民乐远比在剧场里演出难度高。相对室内场地的声音聚拢,户外场地的声音是向外发散,所以邻座乐手的音准、音量更难以捉摸。但是,当大家在篮球场上都能形成和谐演奏的“惯性”,那么在大剧院里一定可以成功。

  事实证明,当10把阮等弹拨乐在大剧院同时发声时,就感觉是一把阮能同时演奏出层次丰富的音调与音色——这真是一般民族器乐合奏时难以达到的境界。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奉贤教育/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奉贤教育
   第A28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全套”弹拨乐器成为演出“主角”
漫画“小三毛”再现新面貌
私家粮仓变身艺术空间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5“全套”弹拨乐器成为演出“主角” 2017-05-31 2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