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否再兴晒书节
傅震
  傅震

  从小就被告知“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书籍”。记得上小学时,文具店里有专门卖包书纸的,新学期的课本一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包书。有零花钱的,就赶紧去店里挑选各色包书纸。没钱的,就四下里找过期的画报来包书。总之,书是一定要爱惜好的。虽然那时无法领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奥义,但我很清楚,每一本书里都有我不懂的知识。那时起,我对书就有了敬畏之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我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了。生活改善了,换了几次房,搬了几次家,最累的活就是捣腾这些书。每次发现有书霉变、损坏我都会心疼。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人类才有了书籍。为了保护书籍,我们的老祖宗还发起过“晒书节”。

  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指出:“考唐宋元藏书咸极其慎重,献书有贵,储书有库,勘书有员,曝书有会。”他讲的“曝书有会”,就是我国历史上延绵了几个朝代的晒书活动。目前最早的有关晒书的记载来自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从现有史料来看,晒书活动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朝。当时宋人留下的笔记中亦有记载:“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推而广之,在官方和民间就逐步形成了“晒书节”。

  我国幅员广阔,日照差异大,各地选择晒书的时间也有不同。“宋代秘书省,每岁有仲夏曝书之例”。清代的北京就有六月六晾晒书籍的习惯。“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晒衣物书籍,谓可不生蠹”。也有七夕晒书的。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七月七日晒经书而不蠹的习俗。明朝陶宗仪有诗《七夕次万山韵》:“曝书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临。”清朝乾隆皇帝在《喜晴……是日七夕》诗中说:“正当复七日,……曦朗曝书宜”。可见,古时候在仲夏或初秋时节,晒书活动是很普及的民间节日。

  其实,每年安排某一天各家各户都来整理、晒晾一下书籍也蛮有意义的。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翻出一些四十多年前买的书,颇有感触。那时我买的一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黄安石诗文选注》,署名是广州铁路局广州分局、广州工具厂、广东省军区、中山大学黄安石诗文注译组。另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选译》,署名是北京卫戍区某部六连《史记》选译小组。抚摸着这些书的封面,体会着世态炎凉,体会着时代的进步。定期整理书籍,也能审阅自己文化素养的心路历程。翻弄着文学书、历史书、哲学书……感知着自己的成长,也可谓是件趣事。

  当今如果要过“晒书节”,不仅可以发扬爱书,惜书,护书的优良传统,还可以乘机开展朗读会、赛诗会、图书友情交换、慈善捐书等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我期盼着:能否再兴晒书节?

  或许有人会说,此议甚为不合时宜。现在的年轻人爱读电子书,难道也要晒么?我说是啊,网络病毒,如同书蠹;作为电子书载体的电脑手机,按时清理,不就如同晒书么?方法不同,其理一也。

  十日谈

  享受传统佳节

  一位少女在七夕之夜,幻想着自己就是下凡的七仙女。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奉贤教育/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奉贤教育
   第A28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寂静即乐声
印中岁月
古人也禁烟
夏日的赞歌
能否再兴晒书节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和平之歌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能否再兴晒书节 2017-05-31 2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