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为期12周的惠特尼双年展就落下帷幕了。不同于世界上很多双年展,它没有评委会绞尽脑汁地筛选作品;一旦艺术家被选中,参选作品全由他自己定;作品一旦参展,作者就自动成了惠特尼美术馆的终身会员等等,这是一个个性鲜明、品格新锐的艺术大展,是当代艺术的风向标。
让艺术家发声
今年的惠特尼双年展试图探索艺术家如何通过多种媒介和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80后、华裔策展人克里斯托弗·罗与更加年轻的米娅·洛克斯张罗了这次展览。
展览在高线公园南部尽头、满是画廊的切尔西地区惠特尼美术馆新馆举行。两位策展人呈现了来自63位(组)艺术家的310余件作品,占据了大楼的5层和6层。艺术家们既有拉里·贝尔、乔·巴尔、达娜·舒茨等声名鼎鼎的大咖,也有像安妮卡·伊这样的艺术新秀。
平日里打扮得像济公的贝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绘画创作,然后转向结构艺术,现在又从事雕塑创作。他在雕塑实践中发现,金属电镀的方法在玻璃、纸张和塑料表面镀上渐变的涂层,就能造出视觉上的空间体积感和透明感,于是就有了标志性的玻璃“立方体”和“立壁”雕塑。最近的一组《光之结》,各种金属、石英涂层让原本坚硬的雕塑质地瞬间羽化、婀娜多姿,观之仿佛剔透无物;雕塑被扭成结状的薄膜,意态流动,钻石般的镜面吸收各个角度的光,然后反出去,美得人不忍离去。
美国韩裔艺术家安妮卡·伊的气味艺术玩得也算是别出新路。她在其招牌的沉浸式装置中结合天然与合成材料,探索合成坚固物类与易腐材料的混杂,她不断在其中捕获艺术灵感;她将食物与烹饪融入创作,她致力于设计特定气味散发装置。通俗地讲,一个是坚硬、坚固的,一个是柔软、易腐,气味臭(上古时代,“臭”既指香气也指臭气还可总称“气味”),她总想把这些迥异的东西揉到一起,变成艺术品。
挖掘“艺术潜力股”
惠特尼双年展的宗旨是挖掘艺术潜力股,综观78届的展览历史,莫不如此。2014年在麦迪逊大道马歇·布劳耶大楼里举办的最后一届双年展,邀请了103位艺术家参展,像阿黛尔·阿德楠都89岁了,这位哈佛才女精通音乐、诗歌,但绘画才能鲜为人知。老人家喜欢把画布平摊在桌上,用一把刮刀来创作。油彩当然是鲜亮与活泼的那种,老人家慢悠悠地布下色块与色团,令其“漂浮”“悬停”在厚厚的画布上;小色块星星点点、密密匝匝或者三五一群成了画面的“分割线”,有时也会零散地填充画面犄角旮旯。注意看,色块中总有一个红色的色块,整个画面仿佛都是由它化出,它就如小宇宙般出现、运转出源源不绝的能量流。所以有人说,阿德楠的颜色不是山川景色,而是她心中的山川。也许是巧合,阿德楠参加这次展览的同时还在中国办了个展。
另一位名叫希拉·席克斯的纤维艺术家,她为惠特尼的空间特别创作了《柔软的圆柱》巨型纤维装置,彩色的棉线从房顶一直垂落到地板上,仿佛向灰色坚硬的水泥墙宣示自己柔软的存在。你知道吗?这位80岁的老奶奶近年坐过上海的浦江游轮,进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她在那根招牌大烟囱下兴奋地对馆员说“请再给我盖一个章!”她遍访过中国江南乡间织布机;安吉的竹编作坊让她抱着大蓬竹篾在乡间小路上兴奋地来回走动,手舞足蹈,又长又细的竹篾散落在她周围,随着她的步子“花枝乱颤”,那情景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头;让她着迷的还有扇骨作坊里长着美丽斑纹的湘妃竹。你去看看席克斯的作品,一看就是“中国胎”。
2014年的惠特尼双年展,很多媒体都用了一个很煽情的标题“再见,麦迪逊大道!”
那时还没有新馆;时隔三年之后,惠特尼双年展就移师高线公园边、文青云集的苏荷艺术区的惠特尼美术馆新馆了。
新馆位于纽约曼哈顿西部的肉库区。在上个世纪初,云集了超过250家屠宰场及相关的肉类加工厂,包豪斯式、钢铁侠样、朴拙勇猛的建筑随处可见。而今,当年的肉库还是那样钢筋铁骨、肌肉暴突,但伦佐·皮亚诺的设计已经让惠特尼美术馆新馆成了文青们的“圣殿”了,有的人甚至说“每一寸空间都渗透着艺术的灵魂”。今年的双年展还是秉持发掘“艺术潜力股”,重心放在挖掘新人上,不论年龄。
有自己的诗意表达
惠特尼美术馆特立独行,惠特尼双年展不像威尼斯双年展那样“金钱主导”,更不像艺术博览会那样直接交易。因为参展艺术家无需为参展的“柴米油盐”操心,所以他们可以更纯粹地“艺术”、地道地诗意。
策展人克里斯托弗·罗表示,艺术的敏锐性在于,它能够表达一些尚且无法归类或者言说的情绪。他说,展览没有官方定义的主题,也没有大牌策展人,没有明星艺术家站台,作品更是“个体化”,展示你我的生活体验,这样更能引起共鸣、更有力量。
艺术家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要不怎么会有双年展中大型装置作品《占领美术馆》?作品在展厅中呈现出一个艺术家“债务市场”,墙面被切开,一红一蓝两条曲线撕裂的是一个锯齿状的不规则裂缝,上部的蓝线显示的是金融巨头逐年递增的盈利曲线,下面的红线告诉我们的是艺术家食不果腹的现状。裂缝中陈列的是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其中的每一位都身背负债,总共达到4300万美元。旁边则是文字和投影,艺术家诉说着各自的经济情况,谈论着他们为了维持艺术创作所做的兼职。艺术当然也可吐槽!
但是,如果你从五楼浏览到六楼,你看到更多的还是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表演、实验电影、录像等所表现出的自然、人间的温情和飞扬的艺术才情。夏拉·休斯那些热烈绚丽的花丛画布,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精彩世界的窗;安妮卡·伊的3D影像《风味的基因组》,视频将科学和神话华美地统一在一起,你要赶紧去体验。
还有,拉法·艾斯帕扎用艺术的方式带领我们回到农业社会,他邀请到多位艺术家一起参与,用传统的砖石围合起一个空间,其间播放“石器时代”的影像;另一位艺术家在屋里用火山岩堆起一个锥形,有人把墙涂上金色、蓝色、红色,有人在墙面上挂满了墨西哥裔男性的肖像。如果你耳朵贴着墙缝,会听到浑厚的男中音:很酷的意境。
伦纳德的装置《945号麦迪逊大街》——作品名上的地址就是惠特尼美术馆老馆,作品运用小孔成像原理把整个空间改造成为一个巨大的暗箱。天气晴好时,对面房屋的倒影投射到墙上,你踩在云朵之上,看着车水马龙从房顶开过:老馆的时光原来如此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