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道路上诞生的,就是我们熟识的“和谐号”。但由于当初是从欧洲、日本引进了四种不同的技术平台,“和谐号”4种不同车型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这些技术平台的标准系统不统一,没有做到标准化统型,不仅司机的操作台不一样,连车厢里的定员座位都不一样,无法相互替代。一旦某节车出现故障,需要组织乘客换乘,临时调来的车很可能出现要么“挂不上”,要么“缺座位”。此外,每种车都需要有备用车停在车站应急,动车检修的车间也要把4种车的零部件全配备。
而“复兴号”实现了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软件全部是自主开发。在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标准”,意味着今后所有高铁列车都能连挂运营,互联互通。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工厂出品,不管是哪个平台出品,都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
性能提升
相比“和谐号”,“复兴号”性能在多方面得到了提升:有些是旅客坐一次车就能感受到的,比如车身“身材”更好更漂亮、容量更大、舒适度更好;有些则是旅客“看不到”,但切实保证了旅行的安全和舒适。
比如,“复兴号”“寿命”更长。为适应中国地域广阔、温度横跨正负40℃、长距离、高强度等运行需求,“复兴号”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标准还多了20万公里。最终,整车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达到了30年,而“和谐号”是20年。
再比如,“警惕性”更高。“复兴号”全车部署了2500余项监测点,比以往监测点最多的车型还多出约500个,能够对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冷却系统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客室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采集各种车辆状态信息1500余项,为全方位、多维度故障诊断、维修提供支持。列车出现异常时,可自动报警或预警,并能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在车头部和车厢连接处,还增设碰撞吸能装置,在低速运行中出现意外碰撞时,可通过装置变形,提高动车组被动防护能力。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