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科普两不误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材料研究,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领域成果突出。近年来,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光电效应,并进一步将该效应用于太赫兹波的探测,成功研制了高灵敏度太赫兹室温探测器,证明了通过光子的波动性在器件结构中产生的奇异光电效应,可以实现室温下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从而为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目前,褚君浩带领团队正在研究一种新的铁电薄膜复合结构,对于红外探测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
褚君浩被称为“心系科普的院士”,保持着每月做科普讲座的习惯。不管是给孩子讲,还是进社区讲,只要有空,他一定会接受邀请,并认真准备材料。“很多人感觉科学家做科普是浪费时间,而我觉得,科普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天地,让我收获更多快乐。”
大专家爱做PPT
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褚君浩针对不同的人群,他会准备不同的内容,讲法也不一样。比如,企事业单位员工需要了解前沿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生需要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励志也不可少;社区大众则主要对当下热点蕴含的科学内容感兴趣。
“做讲座前,我喜欢自己做PPT。”大家都知道褚君浩的“高铁PPT”故事:在京沪间往返,很少坐飞机,因为坐高铁约5小时,刚好完成一套PPT。“我喜欢暗红色底加上白色字体;这样投影出来效果好,也不刺眼。”褚君浩对PPT的字体、颜色、插画、示意图等都有自己的要求和喜好,即便学生帮忙,他也一定会仔细看一遍,亲自改一遍。
让科普更有地位
褚君浩认为,作为院士群体中的一员,做科普是一份职责。“科普可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这过程中,会有好的科学家苗子冒出来。”在他的带头努力下,不少科研工作者转变了对科普的看法,也慢慢成为各自领域的科普作者、演说者。
褚君浩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当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成通俗信息传播给公众,让大家对科学更加关注。他一直教诲学生,能让别人听得懂专业艰深的东西并对之感兴趣,说明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一定十分透彻,逻辑表达也会受到训练,反过来促进科研能力提升。同时,他也呼吁,增加科普的权重,在科研考评体系中体现出来,鼓励更多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