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本土化先培养人才
尽管贺荣明深知中国在该领域基础薄弱,但在他投身光刻机行业后,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了。公司成立之初,他去德国谈技术合作,德国工程师扔下一句,“就是给你们全套图纸,你们也做不出来!”。这让他狠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刻机。
基础太薄弱,怎么办?贺荣明找到了一条路径:培养本土人才。15年前的国内高校,缺乏与光刻机相关的专业。然而短短几年内,上微公司就与全国数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让这些年轻人在校期间就走进上微,构想国产光刻机的研发蓝图。
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贺荣明另辟蹊径,公司组建了一支海外团队,他们大多是快退休的国外光刻机技术专家,经常来沪指导年轻的中国同行。此外,公司不再遵循“点上突破”的传统专利思路,而是要做好专利架构的顶层设计。2006年起,从紧张的研发经费中拨出一块,组建了一支专门研究专利的团队。
众多专利带来更大自信
公司成立至今,已申请专利总数共计2141项,其中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68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257项。贺荣明带领着中国光刻机团队在微观世界里,不断挑战顶尖的“光刻”技艺。
贺荣明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改革开放共脉搏:第一阶段是“引进期”,1985年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管理系毕业后,进入原上海机电工业管理局,从事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但发觉总赶不上国外设备的更新换代;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开始的“合资期”。那时的他转入企业,与许多外国企业谈合作,用中国巨大的市场换先进技术,但核心技术仍被外国企业攥在手里。终于明白先进技术永远是买不来,他一头扎进了“自主创新期”——2002年受命组建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开启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创新历程。
见证着了中国“光刻机”从无到有,与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共成长的贺荣明,十五年如一日,“我基本每天7时多就到公司,晚上9、10时才离开,我们的员工还在加班,我要给他们点亮一盏灯。”他说,“如今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史无前例,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时代。”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