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地区为天府之国,物产富庶,但奇峰绝壁、猿猱愁攀的蜀道,造成了川中艺坛与外界交流的不便,书法篆刻创作也历来与京沪、江浙等地存在差距。抗战期间各地文艺界人士因避兵云集西南,但也昙花一现。这一状况直至现代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的出现才得以改观。
徐无闻(1931—1993),名永年,字嘉龄,别署玉局村舍、烛明室、守墨居。四川成都人。三十岁后因耳疾失聪更名无闻。笔者与其为同门,论艺切磋颇多,其重耳不闻雷声,皆以笔谈,惜文字均未留存为憾。徐父益生公学识渊博,儒释经史之外,兼工诗文、考古与书画篆刻。徐无闻幼承庭训,习诗文、书法、刻印。十余岁时在成都一旧书店与印学家易忠箓相识,易氏见其聪颖好学,便纳为弟子。未几又从西蜀名家周菊吾游,研习诗词、书印。
建国初,徐无闻毕业于四川大学,后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63年至上海,从郭绍虞学习古代文论,并向海上大书家沈尹默、潘伯鹰求教书法。同年经易忠箓介绍,与远在温州的方介堪通信,请益篆刻技艺。“文革”前后,徐无闻致力于古典文学与古文字研究整理工作,积极培养书法篆刻专业人才。曾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等专著,诸书广征博取,深耕细作,努力发掘新资料,对当代古文字研究颇具学术参考价值。
1981年,徐无闻赴温州拜谒方介堪,恭敬受教,列为门墙。1983年秋,西泠印社在杭州举行八十周年社庆活动,经社长沙孟海推荐,吸收徐氏为社员,也是西蜀地区首位西泠社员,书法篆刻创作开始引起关注。徐无闻先后担任《书法》杂志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和首届、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又于高校招收书法篆刻硕士生,努力提升现代西南地区书法篆刻创作水准。然而因嗜烟太甚,日耗三包,大损健康,就在徐无闻艺术与学术事业硕果累累之际,不幸于重庆去世,年仅六十二。永年者未延其天年,闻者为之深哀不已。
徐无闻书法遍习诸体,十二三岁即习《九成宫》、《洛神赋》。行草宗法“二王”及唐宋以来名家,兼取沈尹默、潘伯鹰之长,融会贯通。又喜篆书,初学《峄山碑》、《石鼓文》,后上溯殷墟甲骨,下涉李阳冰铁线篆。所书玉箸篆点画谨严,婉转圆润,在西蜀书家中罕见。
1978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遗址发掘出土了“中山三器”,成为研究战国中山国历史之重器。三件铜器不仅铸造精良,最引人注目的是意态别出,极富婀娜趣味的铭文。作为对古文字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兼书家,徐无闻及时、敏锐地把握了新出土文物信息,也似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与冲动,他尝试性地引入到自己书法创作中,所书中山王篆线条挺劲精细,体势修长飘逸,又注重线条的虚实枯浓,既完美保留了原器绮丽多姿的优美字构,又体现了书法笔墨的韵律感,成为现代书坛中的奇葩,其迷人的魅力倾倒了无数书法篆刻爱好者,效仿者无数。
徐无闻以学养艺,对创新有自己的理解,称:“创新,就是要写典范作品。创新是应该的,但要按书法的自身规律来创。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先定好框框来创新,这是违背书法发展规律的。”观其中山王篆书,其创新完全以传统经典为基石。徐无闻曾提出“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的理想追求,所制小篆朱文印圆润劲健,遒丽流畅,仿汉白文印朴茂古拙,韵味醇厚,以追摹介堪师者为多。其印作构建在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之上,体现出学者特有的不喜张扬造作,不以取悦他人的那份静穆纯正、自然典雅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