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午路过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在门外排起的队伍已经绕着馆墙侧面,在广场上曲折蜿蜒出去很远,队伍里面有老人,也有携带孩子的家长们。看惯了空荡整饬、只有少量路人游客和一小群鸽子的人民广场,乍见这样的排队景观,颇有些视觉受到冲击而带起的心理震撼。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15年前,上博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曾有倾城来看的壮观,排队也是这样甩出老远,等候动辄两三个小时,开了夜场,展厅里照样是乌泱乌泱的人头、闭馆时间需要一遍遍催促的节奏,跟着人流亦步亦趋地看,遇到喜欢的也不大好多停下来欣赏和揣摩。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巡展从北京转到上海,才开幕,展期3个多月,想着来日方长,提醒自己沉住气,耐心等着最初一阵媒体宣传、人心期待叠加起来的高热度、新鲜劲儿过去,然而,中间隔着大中小学生的漫长暑假,对比以前情形,这一回百物展的高温,没准儿会像当年书画国宝展那样,行情只是上蹿,并无回落的空档。
百物展实在具足了各种“走红”的理由。首先是大英博物馆名满江湖,巡展此次来到国内,无需出国送到眼前,还能在免费的博物馆里看到,不只是一般的“外来和尚好念经”,机会难得。其次是展出的策划到位,有故事,从800多万件馆藏品中挑出的100件(组),用来讲述200万年间的人类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全球各大洲文化间的联系和冲突,让孩子上一堂直观的世界历史与人类文化概论课,也是很好的工具。
这样的展览盛事,即便只是逐流而动、“到此一流”式的凑热闹,轧一脚闹忙,也是值得鼓励的。因为“闹忙”也是“门道”的必经入口,对建设和普及文化意识,作用不小。
只是,想到多年前已有的博物馆里“轧闹忙”故事,对比寻常日子里,国内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安静冷落,想想前一阵子被媒体揭开的“90后海归女”豪阔地买了巨鹿路历史保护建筑、毫不顾忌地拆旧建新事件,依然难免心酸叹气——要培养出对文化的敬仰和喜爱来,有自己的审美力,懂得坛坛罐罐花花朵朵的价值,有能力让“建筑可阅读”“城市始终有温度”,我们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清醒的引导,耐心的坚持。
近几年里,上海在更新城市空间、打造文化项目方面,真正下了大功夫。从只从经济发展着眼建设“四个中心”,连文化建设也只定位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城区连片的石库门里弄风貌遭遇破坏而不知疼惜,到终于规划“国际文化大都市”,剧场、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舞蹈中心一样样造起来,这边有季风书园倒计时关闭引发的叹息,那边三联“山脚下的书店”已新开张,黄浦江边可拆的老厂房也被努力保留下来,陆家嘴的浦东美术馆正在规划公示……
有了经济的厚底子,进了文化的闹忙期。城市环境软硬件更新提速易,化育百姓文化意识、提升社会审美力不难,却更需要耐心与时间。其间,既需要学会策划更多像“百物展”一样善讲故事、有轰动效应的闹忙项目,又得做好培根护本、细水长流的水磨功夫。往重里说,这也是海派文明的落地重建和蜕变机遇期,不光要眼前花团锦簇、一窝蜂,还得培植自己的核心文化竞争力、不只有“外来和尚好念经”,杜绝虚浮空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