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港列车:20年情暖“双珠”路
金志刚 陆应果
■ 沪港列车上乘务员与旅客亲如一家 上海铁路局供图
  在喜迎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上海铁路局沪港列车也满20岁了。20年来,沪港列车安全运行逾7200趟、1380万公里,输送旅客超过172万人次;不断创新服务,情暖“东方之珠”与“东方明珠”之间的“双珠”路,促进了沪港两地城市间的共同繁荣。

  提质 “双珠”发展之变

  1997年5月19日8时4分,首趟K99次沪港旅客列车从上海站始发,跨越1991公里铁道线,抵达香港九龙。这是20年来长三角地区开行的唯一一趟进港列车。

  李喆和张弛都是沪港列车的第一批乘务员,他们见证了这趟列车的变与不变。李喆回忆道,1997年沪港列车采用的是先进25K型车;2007年4月18日,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沪港列车搭上等级由“快速”改为“特快”,如今,这趟列车“荣升”为“直快”,单程时间仅需19小时16分。车上还安装开通了免费WiFi。

  “过去,旅客大多是携带‘回乡证’,如今‘回乡证’变成了‘通行证’。当初,车上往返两地以探亲流为主,现在是商务、探亲和旅游等多流叠加。”谈起时代的变化,张弛津津乐道。原先从上海去香港探亲的旅客,喜欢携带一些生鲜食品,上海的马兰头、百叶结,让在港亲朋品尝到了“上海味”;从香港到上海的旅客,行李箱里则装着化妆品和手表等电子产品。

  如今,两地互联互通,齐头并进发展,生活用品基本无差异,旅客的行李箱越来越小,携带的物品越来越少。

  求新 “海派”服务之美

  “20年,客运段在服务上求新求变,理念上从管理旅客向服务旅客转变,体验上从让旅客‘走得了’向旅客‘走得好’转变,”上海客运段党委书记楼声宏说。

  20年来,上海客运段沪港车队担当着这趟列车的乘务工作。如今,沪港车队设立4个包乘组,职工171名,乘务员都是经过层层培训、考试“过筛”后选拔上岗的,乘务员们都具备英语、粤语、普通话三种语言会话能力。

  沪港列车的美食文化享有很高的声誉。据厨师长苗仕明介绍,车上餐食以上海本帮菜和港式菜系为主,春夏秋冬四季各有时令菜谱。旅客到餐车点餐,水晶虾仁和干烧鲈鱼几乎桌桌必点。

  沪港车队党总支书记耿美莲带领她的团队,逐渐形成了以“爱心”、“舒心”、“称心”为内涵的“三心”特色服务法,展示“海派”服务魅力。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上海开往九龙的沪港列车受到影响,16名列车员奔波在12节列车车厢里,为旅客送去食物和水。列车晚点85个小时,300余名旅客没有怨言。

  据沪港车队副队长吕琦介绍,沪港列车开行至今,乘务员在千里铁道线上,从容应对车上孕妇临产、旅客急性心肌梗塞、脑溢血等各类突发情况530余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成功挽救80余位急病、重病旅客的生命。

  本报记者 金志刚 通讯员 陆应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沪港列车:20年情暖“双珠”路
照片中“龙凤胎”,你们在哪儿?
梅雨欲走还留 高温尾随而至
法国里昂领事节展示“魅力上海”
“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颁奖
新民晚报要闻A06沪港列车:20年情暖“双珠”路 2017-07-01 2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