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篇辞赋的作者,都是来自金山的“70后”张青云。“赋”是介于古典诗歌与文言散文之间的传统体裁,讲究字句雕炼,音韵和谐,创作者并不多,而张青云的热爱则源于一份责任心:“‘辞赋’这朵国学奇葩,在当下中国重新焕发出时代的生机,《金山赋》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有益尝试。”
张青云在辞赋方面的造诣,起于家学渊源。祖父张之仁先生,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童年起张青云就跟随他研读国学典籍,习作诗词、辞赋、骈文、楹联等传统韵文。20岁开始,张青云先后在核心报刊发表诗文辞赋1000余篇,后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
2015年,张青云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特邀创作《上海赋》,在文坛一炮而红后,他又应邀为家乡金山创作《金山赋》。前期,需要大量收集和研究史料,从明正德年间所修《金山卫志》、乾隆版、咸丰版《金山县志》,到建国后及近年出版的《金山县地名志》《金山简史》《金山古今谈》,光是书签就夹了300多张。“‘都邑赋’需要以充沛的笔力综合铺陈一个地方的地理、山川、历史、物产、风土人情,等于一部有韵而浓缩的地方志,必须占有丰富的资料并加以精心剪裁和精细锤炼。”
这篇2000字的辞赋,要求严格,张青云采用平声、仄声韵逐段交替的做法,诵读起来音调铿锵;以时间为经,人物、事件为纬,以宏大叙事勾勒金山从远古至当代的沧桑巨变、灿烂人文、名贤杰士、山川形胜、城乡新貌等元素。“这是我创作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值得永远珍视。”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