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新民健康
     
本版列表新闻
传承近百年的“杨氏针灸”~~~
传承近百年的“杨氏针灸”~~~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近百年的“杨氏针灸”
立足于八仙桥的“疯科”医生
吴瑞莲
■专家简介 沈卫东 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杨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荣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项八针”治疗颈椎病技术获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色诊疗技术”称号并与推广 承担“973课题”、国家与上海市多项重大课题
◆沈卫东与“杨氏针灸”第二代传人杨依方
  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上海都知道,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在名医云集的上海八仙桥,杨氏针灸与陆氏针灸、石氏伤科诊所三足鼎立。过去,针灸医生也被称作“疯科”医生,中医疯科又称风科,治疗包括中风、疠风、瘫风、风湿病等。彼时,杨氏针灸创始人杨永璇的拿手绝活便是用絮刺火罐疗法治疗各种慢性劳伤。如今,杨氏针灸已传承五代,具有近百年的历史,成为当代上海地区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2012年,“杨氏针灸”被列入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而作为“杨氏针灸”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的沈卫东在前人基础上,继承研究絮刺拔罐之法,扩大流派特色优势病种,向大众继续推广杨氏针灸流派特色。

  吴瑞莲

  名扬沪滨的“杨氏针灸”

  杨氏针灸创始人杨永璇出生于清末民初,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

  1921年,杨永璇返回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他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八仙桥行医。在旧上海,中医若能立足八仙桥,便可名扬沪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杨永璇没被击垮,而是凭着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名医云集的八仙桥,他与陆瘦燕、石筱山名声最大,三足鼎立。抗战时期,苏北难民在上海以拉黄包车为生,营养不良导致“软脚风”盛行,很多人都请杨永璇治疗。对于这些患者,他专设“济贫号”,免费施诊给药。

  新中国成立后,杨永璇放弃私人诊所进入公立医院,曾任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将医术授教于后辈,使杨氏针灸传承有继,以弘扬祖国传统的医学遗产。

  重视经络,辨证施治

  杨永璇常说:“脱离了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针灸工作者也应如此,千万勿忘重视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上下,脏腑肢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认为经络学说自创始到发展,与针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针灸治病所用的腧穴,就是经脉之气注输出入的处所。

  杨永璇在临床上极重视体表穴位的压痛检查,借以分析内部脏器的病变情况。他认为急性病压痛较显著,慢性病压痛范围较小。五脏六腑处于胸腹中,而脉气发于足太阳膀胱经,故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腰部。如咳呛病在肺俞处有反应,按之舒服;脏躁病(癔病)在心俞;溃疡病在胃俞;胆囊病在胆俞有按痛;月经病及失眠在三阴交穴有压痛;精神分裂症在血海穴有压痛等等。

  针药并用,内外同治

  早在1921年,杨永璇即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其业务范围极为广泛。在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疾苦。

  在杨永璇看来,当运用针灸中药治病,是因人因病而施。其选用原则是根据病种的治疗需要,病症的轻重缓急,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来决定取舍的。

  早在唐代医学分科伊始,孙思邈《千金方》就说过: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药。他认为这可作为学医行医的座右铭之一,谨记不忘。为医者如能熟练地掌握针、灸、药三套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遇到适宜于针灸治疗的,就用针灸,适宜于药物治疗的,就用药物,适宜于针药同用的,就针药兼施。使针灸和中药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针药合流,因病而施,才能千方百计地提高疗效,为解除病人痛苦,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永璇肯钻研,善创造革新。在学医时看到业师运用针刺拔罐相结合的方法,疗效很好,但火罐质料不一,小的用瓷质鸟食罐,中的用玻璃瓶,大的用乳腐瓶,既易破碎,又难携带,不能广泛使用。

  在业师支持下,他遍访能工巧匠,得到专做水烟筒的铜匠师傅指导,采用“以铜焊铜”的方法,设计制成每套6只,大小高低依比例递减的成套铜质火罐,使用时可大小任择,出诊时可套叠成筒,携带方便,大大提高了使用率,同时又研制出可以防烫伤、防漏气的面饼配合使用。

  晚年,杨永璇仍埋头研究,刻苦钻研,创造性地运用七星针叩刺出血,再加拔火罐吸出瘀血,称为絮刺火罐闻法,治疗颈、胸、腰椎肥大症,获满意疗效。对针灸疗法的精益求精和不断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使其医疗技术名扬沪滨。

  继承发扬前辈思想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曙光医院建院之初就设有针灸科,曾拥有杨永璇等一代针灸名师临床应诊。如今曙光医院的针灸科主任沈卫东便是“杨氏针灸”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中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家传,其次是私传。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没有师从到名医,可以多看名医写的书。“从一些名老中医的书中,我们可以挖到很多宝藏。要学好中医,心悟的过程非常重要。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比如一个手法,你要自己体会才能明白他的精髓所在。”

  在沈卫东看来,中医要想走得远走得好,需要融汇中西,与时代相结合,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设备创新,可以按中医流派建立传承和发展的人才梯队,采用师生结对传授方式培养新一代的流派传承人;也可以继承和创新针灸疗法,发明针灸器械,优势病种的外延。以“杨氏针灸”为例,如今已不再局限于使用七星针叩刺出血,而是用滚针改叩击治疗为滚动疗法;还可建立中医流派专门机构,对中医各大流派的特色疗法进行登记、收集和整理。

  沈卫东介绍,2012年6月,杨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成立,融合了70多年来杨氏针灸的临床特色和学术底蕴,总结出四大亮点,可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或采取絮刺拔罐,或应用针灸结合熏洗,或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或根据病人需求,用针刺复合麻醉。

  夏季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炎炎夏日,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人都在想方设法防暑降温,比如吹空调、喝冷饮、吃冰镇水果、洗冷水澡等。最后虽然凉快了,但却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一股寒湿邪气已入侵体内,这也是许多人在夏季很容易感冒的原因。

  其实,人体中的阳气会随着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沈卫东指出,在冬季气温低,大家会注重防寒,这时体内的阳气反而不容易受寒邪的伤害。反观夏天,虽然是人体阳气最强盛的时候,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可一旦受凉,寒邪更容易侵入体内,因此夏季防寒比防暑更加重要。

  沈卫东建议,夏季防寒首先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空调房内的温度不宜设得过低,每隔2小时要通风换气。其次,护好咽喉和后心,以免受到风寒的侵犯。第三,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过食冷饮易出现鼻炎、咽炎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适等。最后,不妨借自然之“温”、“热”之气,在夏季内服温补药物或外用穴位贴敷以及艾灸刮痧等中医养生方法,温补阳气,活血通络,增强机体之正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8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汽车周刊
   第A2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扫一扫
立足于八仙桥的“疯科”医生
新民晚报新民健康A25立足于八仙桥的“疯科”医生 2017-07-19 2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