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现在一定是育儿词典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词。其实,当我们焦虑时,不如想想孩子3岁以前的模样,想想他们初来人世时,我们内心的喜悦。
最近带女儿去旅行,在一个满是孩子的营地,主持人问,谁愿意上台来跳舞?台下一群孩子高高举着手:“我来我来。”女儿往我身后躲了躲。招到领舞者之后,主持人又邀请台下的小朋友一起跳。她又往我身边挤,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跳!”
我很纳闷:为什么不上去呢?大家都是乱跳的呀。那些金发的、黑发的小姑娘,扭得手脚乱晃,跳得哈哈大笑。可我旁边的这个小姑娘,尽管脚尖点着节拍,身体却稳稳黏在凳子上,唯恐被人“拐”到台上去。
最近这一两年,我时不时地会觉得孩子有些拘谨、放不开。有一次,我问学校里的老师,她是不是有点胆小。没想到老师却说,挺好啊,平时发言声音很响亮,做值日班长时也很大声。老师加上一句:“妈妈,你太焦虑了。”
哦……是焦虑啊!
焦虑这个词,现在一定是育儿字典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词。在中国的家长群中,焦虑几乎无处不在。
孩子刚出生,家长焦虑,你家喝什么奶粉,奶粉哪里买?
孩子牙牙学语了,家长焦虑,上早教班吗?要提前学些什么?
然后,上哪家幼儿园,什么小学?作业做到几点?课外补习哪里上?寒暑假要不要参加冬令营夏令营……
每个问题,都能让家长(主要是妈妈)彻夜难眠。
还记得女儿3岁之前,我觉得自己很少因为孩子而焦虑。那时,作为新手妈妈,我买了一堆书,用知识武装自己。怎么喂养,哪个阶段买什么玩具,参加什么运动,统统按书来。就像打游戏先找攻略,纵然不能得高分,平均分总会有的。
但3岁就像个分水岭,我也像马拉松跑到第一个补给站,突然迷了路。生理意义的育儿指导越来越少,而社会学意义的育儿又是五花八门的。有主张佛系无为的,有主张严格虎妈的。各有各的道理,且都有成功例证。而育儿这件事无奈的是,人生的所有选择中,不能更改的唯有时间。妈妈们害怕,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从而耽误孩子的学习、浪费孩子的天分,使他们本来可以120分的人生,最后只得了七八十分。更别说,这个时候还有隔壁王家大妞的妈妈朋友圈里晒孩子十级的钢琴技巧;邻居小李儿子期末考得了全优……桩桩件件,都让妈妈们更焦虑。
最近有一本颇走红的书《我是个妈妈,我要个铂金包》。书中描述纽约上东区妈妈们在入学、教育方面的焦虑。按书中的描述,焦虑主要来自于攀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我们这些妈妈,过往的人生,都在他人的指导下进行。突然,我们被赋予了指导他人的使命,战战兢兢,唯有向外求援。而外界的信息纷繁芜杂,其他孩子的成绩,还会反衬自己的“失败”。所以,我们因害怕而焦虑,因攀比而焦虑升级。
前几天看到心理学家陈默的一段话,她说——“你家孩子学习成绩好,你要爱他,爱他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学生,而是因为他就是你的孩子;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你要更爱他,社会成就不够,更要靠家庭温暖;你家孩子是个脑瘫,你要极度宝贝他——这才是为人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有时我看着她圆圆的红脸蛋,心里总是想着,要让她一辈子快乐。而渐渐地,我会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她各方面都好。
可反过来想,那些事情又有什么大不了呢?不跳舞,不能让我“有面子”,又怎么样;考试没有100分,没法“炫耀”,也没关系。孩子在成长,她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懂事。这就够了。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如想想3岁以前他们的模样,想想孩子初来人世时,内心的喜悦。
因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
跟孩子相关的一切焦虑都称为亲子焦虑。在一份《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中,有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为了培养所谓“优秀”的孩子,对孩子进行高压控制,最后却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一个对你封闭了内心的孩子,即使再“优秀”,又有什么意义。
如何缓解亲子焦虑?欢迎读者参与讨论。邮件请寄:wyming@xmwb.com.cn 注明:亲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