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23幢临江建筑中,唯独29号有法资背景。这里曾先后作为利生银行、法兰西银行和华俄道胜银行的行址。1912年到1913年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翻建了这座精致的小楼。
这家法国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于1899年,原在法租界的洋泾浜,却选择到公共租界的外滩建造新楼,应该是缘于外滩对金融机构的 聚集和品牌效应。
丰子恺先生认为建筑这种美术品因形状庞大,又与生活关系密切,是一种相当给力的宣传艺术。在“远东华尔街”上用一座建筑来代表自己,是高明的商业策略。
外滩在19世纪晚期成为金融中心。熊月之在《上海》一书中提到,1890年代起,英国银行独霸的局面被打破,各国银行纷纷抢滩上海。到1927年,35家外资银行设立了上海分行,多在外滩一带。其中俄资华俄道胜银行、德资德华银行、日资横滨正金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各有一座江景绝佳的办公楼。
法国银行的“外滩旗舰店”由老牌的通和洋行设计并施工,呈古典主义风格,构图精美,这也是外滩仅存的一座3层楼建筑。
主入口的视觉中心是一个卷涡状的断山花。大楼的窗户上装饰了22根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多立克壁柱,却多而不繁。
设计的亮点是位于二层的一扇窗。三个窗洞设计为经典的帕拉蒂奥式组合——中间呈券形,高而宽;两侧的为矩形,低而狭。那是16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帕拉蒂奥的经典构图,灵感来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门厅的两侧曾经是经理办公室。营业大厅里,柚木基座的六根柱子支撑起石膏天花板和拱形天窗,此外还有买办的办公室。
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一书中,法国著名史学家白吉尔用不少笔墨介绍了东方汇理的一位买办——出生于浙江天主教家庭的朱志尧。他曾跟随任轮船招商局局董的舅父马建忠出使欧洲,见了大世面。回国后他帮助弟弟朱云佐创办自然科学杂志《格致新报》,1898年又接替弟弟担任东方汇理的买办。此人后来还下海创业,兴办机器厂实业,并成功地向老东家借到几笔巨额贷款。
东方汇理银行1875年成立于巴黎,是一家法国政府特许设立的海外殖民地银行,在云南的贸易金融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曾为滇越铁路建设募资。
1930年代担任云南分行行长的拉橄(Guy Lacam)写过一本回忆录——《三十年代一位在云南的法国银行家》。在书中他生动记叙了当地浓郁的异国情调,如少数民族女子喜欢穿短上衣和有荒诞图案的短裙,她们的身影令火车月台显得绚丽多彩。
1955年银行结束在华营业,29号由市公安局使用。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有惊人的相似。”1990年代后,上海政府将国有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外滩,重新引入金融机构以恢复这条昔日的“远东华尔街”。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作为首家国内金融机构成功置换进驻29号。
而29号昔日的主人其实也回来了。银行保留了老上海时代的中文名“东方汇理”,1991年先在外滩附近的延安路营业,1997年迁往国际金融中心,就位于上海的“新华尔街”——陆家嘴。这一追随发展机遇的举动,与百年前在外滩筹建新厦的决定,何其相似。
(插图:张雪飞 摄影)
昨天:东方汇理银行
今天:光大银行
建于:1912到1913
建筑师: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
建筑风格:古典主义
地址:中山东一路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