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地区家训文化的历史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熊月之
  熊月之

  中华文明之所以自古至今五千年从未中断,有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她有完整的、系统的、有效的传承机制,包括国家训导系统、榜样示范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日常教化系统、宗教警诫系统。家训、家规就是日常教化系统的一部分。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最重视上下传承。中国人最强调孝与教,孝是下对上,教是上对下。中国人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最重视在子女教育上投资。中华以农立国,自给自足,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人口流动范围较小、频率较低。其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多从上辈那里继承而来,多属于默会知识,靠示范琢磨,靠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所以,在中华文化中,上下关系特别重要,中国家训文化也就特别发达。据研究,从西周开始,到近代,比较正规的家训就有120多种,如果那些包含训诫子孙意义的书信、文章、格言、联语在内,非正式的家训,那就难计其数。

  上海地区也有丰富的家训资源。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家训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所提供的资料中,提到了上海县的徐光启、高行的曹瑛在竹枝词中体现的家训内容、浦东的傅心鲁家谱中的“十六字”家法、浦东的傅雷家书、松江叶氏家训、泗泾《秦氏家训》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首先,古代上海,有丰富的家训资源。

  全国家训资源,明清以前,北方丰富,明清时期,南方开始多了起来。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自己比较熟悉的或知道的,上海地区还有很多家训方面的资源。

  关于古代,举三个例子:

  例一,明朝松江人钱福,著有《明日歌》,影响非常之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教科书上都有。《明日歌》虽然没有明确地说这是家训,但是,其教化的意义非常明显。

  例二,晚明时期松江人陈继儒,诸生,隐居昆山之阳,杜门著述,工诗善文,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崇祯十二年卒,年八十二。所著《安得长者言》,讲怎么做人处事,内容极其丰富,极有见地,极有价值。例如,他教育人要行善积德,说是假如一个人,“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他以登塔比喻为善,说是登塔要有人作伴,有人鼓励,才能登上去,登的过程才不觉得很累。为善,努力向上,也是如此。他说,做人行事要得体,“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他还认为,家庭财富太多,容易使亲情淡薄;反过来,财富不是太多,反而亲情浓厚。这些,都充满了智慧。

  例三,清初人陆陇其(1630年—1692年),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康熙十四年授嘉定(今属上海)知县,官至监察御史,以清正廉洁而著称。他在给儿子的家信中说:“我虽在家,深以汝读书为念。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的法。”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以求做一个明明白白的立身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从而无愧于自我,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也就是说,通过读书学习,变化气质,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关于家训家规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也相当有名。陈宏谋编《五种遗规》时,就收录了陆陇其教育儿子的书信。

  其次,近代上海,家训家规家风方面,资源更多,更值得重视。这很能体现上海的特点。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上海本地名人李平书、穆藕初、黄炎培,都有家训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原籍不是上海的人。

  先说上海本地人。

  1894年,李平书署陆丰知县。这是第一次做地方父母官,他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自撰一篇风格奇特的誓文,并予以公示:表示,如果自己“敢受百姓银钱财物,多自千百,少至毫芒,不论是否应得,一经染指,即犯贪赃。又若藉案科罚,本干例章,名为充公,实饱私囊,此巧取之伎俩,亦廉耻之道亡。予小子而或蹈此二者,神降我以百殃。”在进入陆丰县境的途中,短短几十里路程,就有拦路递交红呈35起。所谓红呈,就是红包。送红呈的人或要他申冤,或向他求情。他理所当然地一一回绝。再次公开张贴誓言:“词讼案件收受案内外人银钱财物,无论多少,一经染指,即是丧心昧良,干犯贪墨,明即倖逃国法,幽必难免冥诛,他日去此,水行必沉于大海,陆行必踬于高山。天地明神,实闻此言。”

  李平书并不是无神论者,官场规则也没有要求他上任时必须立誓,但他如此对天发誓,掷地有声,不怕报应,充分表明了他对贪墨贿赂、中饱私囊种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表示了他与这些丑恶现象决裂的坚强决心。李平书说到做到。做官期间,有些钱按照陋规(即潜规则)是可以拿的,他也坚决不拿。一生当中,他担任的肥缺不知多少,经手的银钱不知多少,但他从不心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至于晚年想印刷《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都囊中羞涩,而要靠朋友资助。

  再说黄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12句话,48个字,真是做人做事的极好的座右铭!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外地来的人,在家训家规方面,资源特别丰富。

  比如郑观应,原籍是广东香山人,十几岁就到上海来发展,是著名思想家与企业家。他教育子女:“立志在青年、老来悔已晚。须观有用书,学业身之本。蜘蛛能结网,仰食愧为人。—艺不能学,何由寄此身!”

  他的家训很有时代特点。对于金钱交易活动,郑观应告诉子弟应慎之又慎,并具体交代了种种需加注意的方面:“日中行事无论贤否亲疏,所收银钱必须当面点明,收藏妥当,不可草率乱放,恐顾此失彼,非惟忙中有错,且恐事后忘却也。所交银钱要件必须真正亲笔收条。不可大意,一则恐日后不认,二则备将来稽查。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惟谨慎,古之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

  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父亲聂缉椝当过江苏巡抚。聂云台主要生活在上海,1893年到美国留学,回国以后担任上海恒丰纺织新局总经理,是上海最著名的实业家之一,曾捐助聂中丞公学,即市东中学。

  聂云台与他的父亲聂缉椝先后两次赞助出版《德育古鉴》,这是一本教人行善积德的书。聂缉椝、聂云台都曾为此书作序。此书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1906年,聂缉椝将其重新刊行。后经印光老法师所称许,由弘化社重印多版,共数万册之多。1929年再版,聂其杰作序。前些年,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曾将其校订出版,作为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聂缉椝评价此书:“其语取平易而近人,其理合劝惩而并用。固宜其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历百世而不易矣。”聂其杰称:“予幼时遵庭训,亦每日背诵斯篇,与经书同。”

  聂云台在家训家规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作为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大资本家,他特别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财富,劝人们要善于用这些财富为社会造福。1942-1943年,他写了本《保富法》,刊登在《申报》上,专门讲这个道理。书出版以后,影响极大,读者深受感化,于数日间,捐入“《申报》读者助学金”,多达四十七万五千余元之巨,传为佳话。商界、文化界名人纷纷撰文力荐,为之流传不吝费力。聂云台的财富当然不及比尔·盖茨,不及巴菲特,但是,他对待财富的哲学,与比尔·盖茨、巴菲特一样,强调要为社会做事。

  李平书、郑观应、聂云台的家训家规,都很有近现代气息。这些家训家规产生在城市里,产生在商业社会,与产生在农耕文明时代的《颜氏家训》很不一样。这些家训,能体现出上海城市的特点,尤其值得挖掘与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周末烽火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读者之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上海地区家训文化的历史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助皇后悲哀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上海地区家训文化的历史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2014-09-07 2 2014年09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