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翁敏华教授专治元曲,其发表在本报“夜光杯”上的《大衣口袋里的那一握》,亦写得“元曲”意味十足,人间情味十足。我最感兴趣的是她在文中用了个典型的上海方言老词“一只”,词义是“十二岁”。
将两人年龄相差12岁称“一只”,这在上海老方言中常用,至今还是,“我脱伊小仔一只”,是说我同他(比)小了12岁。翁教授文中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只是“一只”二字怎么写?翁文中也提到:“‘一只’呢还是‘一匝’?”她因吃不准而写成“一只”。在上海方言出版物中,拙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2006年版)收有此词,里面写作“一折”。《上海话大词典》》(2007年版)也写作“一折”。但1997年出版的《上海方言词典》不收此词。
我把它写作“一折”,是因读音相同,究竟其字准确与否,心中不是非常明确,也不明了为什么12岁会称“一折”的,还认为可能同12为“一打”是一个道理,或者同12个生肖一个轮回有关。在阅读明清文献时,我一直留意着书证资料的发现,几年中没有进展。巧得很,前不久,我在再次阅读《土风录》时,发现卷十一中对此有记载,原文是:
“十二岁曰一匝。见高诱《淮南子》‘数杂之寿’注:‘杂,匝也。’人生从子至亥为一匝。”
旧时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用于人的年龄时,就有六十岁为一个甲子之说。“从子至亥”,是指地支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符号,这是古人从木星公转周期为12年来的,从“子”至“亥”绕完一圈为一轮,这一轮便是“一匝”,共12年。用到年龄上,“一匝”就是12岁,它也同12种生肖的一个轮回相符。
“匝”字在生活中原不大用得到,方言中的原读音是什么也已不甚清楚。自有了高架道路出现“匝道”后却成了常用字,但大多跟着普通话音读作“砸”了。《土风录》中对“匝”的读音有注:“音侧”,与“折”同音。看来,表示年龄的12岁,用“一只”容易同数量词混淆,且“只”字有文白两读,做量词时的上海话读音也不是“折”而是“着”(沪语音着棋之“着”)。而用“一折”只是记其音而已,准确地应写作“一匝”。
《土风录》的作者顾张思,是清嘉庆时江苏太仓州人。按照研究此书的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的说法,书名称“土风”,“则取为集录地方言语之义”。此书搜集吴地方言俗语1000多条,其中很多语词流传有序,至今仍活在上海西南农村、即原松江府方言中。这部书对研究沪(吴)语的演变、发展,有不可替代作用,“诚为可珍视之作”。《土风录》也已成我的吴方言资料书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