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有不同
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然深入人心,舞剧《金陵十三钗》同样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它和电影有什么不同?记者看到,舞剧被分为《烟雨江南》《火海雄魂》《姐妹情深》和《琴断花落》4幕,电影中贝尔饰演的神父角色,在舞剧中被淡化,反而是妓女玉墨、女学生淑娟等中国人的形象被更深刻画。
张艺谋的电影描写到“十三钗”悲赴日军庆典时,戛然而止,而舞剧则对“十三钗”最后的命运展开了正面描写:她们舍命救出女学生后齐赴魔窟,以头簪为器,同日军拼命一搏,最后在枪声中慷慨赴死。舞剧末尾,几位女学生喊着“玉墨”的名字,抱着她的琵琶,弹奏一曲《无锡景》。纱幕后,已然死去的玉墨和她的同伴缓缓站起,昔日为人轻视的烟花女子,在血火煎熬中逐渐蜕变,那种绝不屈服的慨然,令人潸然泪下。
细节有看点
作为80岁高龄的门文元导演的封山之作,舞剧整体来说中规中矩,但在某些细节上颇有看点。例如舞剧一开场,从空中透过云层直逼南京城的镜头,加上光影投射和“扑面而来的”飞机呼啸声、爆炸声、坍塌声,立即营造出令人心惊的战争氛围;在教堂的那段舞蹈,背景仅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巨大的教堂彩窗,道具也只有两张桌子,却极好地表达了妓女和女学生之间从相互敌视、到试探,再到理解和扶持的过程。
舞剧用到的舞台前后不同透明幕布之间的光影投射,其实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舞美手段,但其营造出的立体效果,凸显了南京城的古老沧桑,以及如噩梦般的战争背景。那曲贯穿全剧的江南小调《无锡景》是全剧的亮点,清新流畅的旋律反衬出当时环境的艰难,以及人物内心对故土的眷恋,比电影中对该曲的运用更为突出。
谢幕有新意
舞剧每一幕结尾的高潮部分,是观众掌声集中的时刻,例如第二幕时,作为抗击日军的中国军人戴强与日军同归于尽,玉墨为此痛不欲生;第四幕时,“十三钗”用簪子刺向残暴淫邪的敌人,最后在逃离时,被枪击倒;舞剧最后的追光中,玉墨怀抱琵琶,弹起《无锡景》,留给观众一个曲线优美的背影……记者看到,身边有不少观众默默擦起了眼泪。
最令人动容的,是发生在演出结束。当所有的演员出来谢幕时,他们首先不是面向观众,而是转过身面向幕墙,因为墙上那幅巨大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油画。他们的低头致哀,是对历史的铭记和那段惨烈岁月的缅怀。此后,演员们转过身致谢观众,迎接他们的是如潮的掌声。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