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
董卿领衔制作的节目《朗读者》火了,沪上乃至各地的朗读亭“遍地开花”,不少市民为进亭朗读而长时间地排队等候。一时,线上线下,吟诵朗读热闹不已。在圈内人看来,“朗读热”潜伏已久,并非无本之木。1993年创办的与诗歌有关的广播节目《午夜星河》——午夜时分,听众打进热线电话,身为主持人的陆澄根据谈话定制符合主题的诗作,并在广播中朗读,“但是这档节目停了又开,开了又停,没能长久,因为那时大环境还不具备现在的大环境。”近些年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大力推广阅读,再加上老百姓对于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朗读者》能火偶然中有必然。
误区
不过,专家也意识到了朗读热背后的浮躁以及部分人对它的误解。“要避免进朗读亭朗读变成一种行为艺术、一种作秀。”开展这类活动,原本就是为了真诚地推广朗读,让更多人领略汉字之美,“唯有走心才能长久”。
当朗读被更多地纳入一些活动中之后,“画蛇添足”的呈现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有导演在演员朗读时配上舞蹈,有的朗读者的肢体语言已接近演话剧,他们以为这样能更丰富。”他指出:“舞台上可以有诗意的渲染,但不能喧宾夺主。在这方面,《朗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坚持朗读的纯粹关乎语言的自信。“汉字博大精深,用朗读这一最真挚的方式去表达已足够动人。”他认为。
朗读中的“拿腔拿调”“矫揉造作”一直遭到诟病,却屡有发生。据说,诗人席慕蓉曾不满某艺术家朗读她的诗作,因为刻意地用慷慨激昂的情绪无法还原她作品的初衷。在一些朗诵比赛中,有些选手一味地煽情,却未顾及朗读文本的内涵。“朗读并非不能高亢激昂,而是要用对地方。”比如说,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场面很壮观。在舞台上,声音要放得开。但做深夜节目时,面对的是被窝里听广播的人,必须促膝谈心式地朗读。这时候声音是被压着的,但力度不能减。”陆澄强调,“朗读的关键就是从文字内容出发,并用真情实感去表达,而真情比发音技巧更重要。”
前路
朗读热催生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但其权威性值得商榷”。陆澄希望能多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朗读的问题,“有人反映,现在孩子们朗读时要么有口无心,要么特别夸张,问题其实还是出在我们大人身上。只有成人的朗读方式正确了,孩子才不会走偏”。
方言朗读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用西安话念唐诗,用开封话读宋词就很有味道。据介绍,“为你诵读”APP上除了用普通话朗读外,还不断有人上传用家乡话朗读的作品。这个平台针对的是全国用户,而方言天差地别,所以,平台也就“海纳百川”了。
朗读热带来了契机,借此可以留住乡音,也可以弘扬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