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人者的角度来看,作为食物的人总是具有某种象征性的价值和魔力。换句话说,吃绝对不是单纯为了活下去,而是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转化。它将个体融入社会,将体弱者变为强健。正如《食物的历史》一书作者阿莫斯图所说:“它能使人们获得认同。正像历史上发生的其他革命一样,当饮食超越了本身的物质意义,它就变成了一种仪式。从人吃人到顺势疗法,直到健康食品,人们饮食的目的,是净化人格,增加力量,延长寿命,这些成为人们选择食品的准则。”
电影《沉默的羔羊》曾经轰动世界,电影中变态心理医生汉尼拔在一副温文而雅又足智多谋的外表之下,内心隐藏着一个可怖的食人恶魔,他残忍地杀害他人并将受害者烹饪成盘中餐。
当然,这不过是文艺作品描绘夸张的情节,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这类变态害人的事件,但绝对是很罕见的。可前不久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无意间的发现却为我们引出了关于“食人”的一段历史渊源。
食人曾是普遍现象?
虽然迄今为止很多关于食人族的描述,其准确性都非常值得怀疑,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土著人和欧洲的白人相互之间都怀疑对方是食人族,但很多实例表明,食人族确实存在。考古学的证据更表明,吃人的现象之前曾经非常普遍。
世界著名的古史专家摩尔根曾经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论证:从近代世界各地遗留的少数原始部落的生活状况,就可以了解他们远古祖先们的习俗。
1998年夏天,美国科罗拉多大
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的分子生物学家马拉教授曾经进行过世界上首例检验人吃人现象的科学实验。检验的对象是一块1150年前的人类粪便化石,教授希望在其中寻找一种特殊的人类肌红蛋白质。如果粪便中存在这种蛋白,则证明这个人曾经吃过人肉。后来实验的结果表明,这块粪便的主人在排泄前的36个小时内,曾经吃过人肉。而发现这块粪便的地点,是美洲古印第安人居住的石屋。专家经过考证,给出的答案是:“饿!”原来这里所处的大峡谷地带在一千多年前曾经历过严重的旱灾,古印第安人因为颗粒无收而易子相食,这个发现也从一定意义上佐证了一些专家关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猜测。历史学家黄叔娉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话》一书曾记录:“北京猿人化石有一个令人注意的事实,即头骨发现得很多,而躯干骨和四肢骨却很少,而且大部分头盖骨都有伤痕。这些伤痕是用利刃器物、圆石或棍棒打击产生的。很可能,远古的北京人有食人之风。这种食人之风显然是在食物十分匮乏,饥饿作为死神的使者出现时产生的。人吃人,在现代人看来是极为野蛮、可怕的行为,但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却是十分自然的事,吃掉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解除他们坐以待毙的恐怖,正是合乎道德的义举。”
食人能治愈疾病?
澳洲新英格兰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诺布的新书《早期英国文学与文化中的药用食人史》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几百年来,整个欧洲,包括皇室、教会和科学界都以含有人骨、人血和人体脂肪的药物作为治病养生之法,从头痛到癫痫无不涉及,此举在16至17世纪达到巅峰,可见“食人”现象曾在欧洲颇为流行———
█17世纪,英国人托马斯·威利斯是脑科学先锋派人物,他曾酿造了一种混合了人类颅骨粉末和巧克力的药酒,用于治疗中风和出血。而英王查尔斯二世曾喝过“国王之饮”———一种含有人类颅骨粉末的酒精制品———这是他的专属饮品。
█17世纪,德国医生曾用绷带浸润于人类脂肪内,用其包扎伤口。在当时,用人的油脂按摩皮肤被当成治疗痛风的妙方。
█16世纪,德籍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相信人血适合直接饮用,他的门徒中甚至有人倡导直接从活体中采血。有些买不起药剂房中人体制剂的穷人,会在绞刑架边以一笔小钱贿赂刽子手,换得一小杯依旧温热的鲜血。被发现的一张1679年的圣方济修会药房的药方上,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人血做进橘子果酱中的方法。
种种以人体配制的“药物”的药效如何目前已无从验证,但我们相信多数只是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食人获得精神能量?
另一个让食人之举曾大行于世的原因是:人们相信这个行为有寄存死者精神的作用。“精神”一词曾是生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链接身体和灵魂的介质。人们认为血液携带了灵魂,且即使飘散的精神里也含有灵魂成分在内。有古代传闻称:最新鲜的血液应该是年轻男子或处女的血液。通过服用,人体便能获取死者之力量。”
这个迷信的观点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来说丝毫不足为奇。艺术大师达芬奇曾说过:“我们通过服用他人之躯体,藉以保存自身。亡灵依附于躯体,而当其重与活人之肠胃相遇,便重拾活力与智慧。”15世纪的哲学家菲奇诺也曾因同样原因建议人们吸吮年轻人的手臂以获得鲜血。
文/蒋子文(相关资料援引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