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她终于面对面地坐下,开口同对方说一声“好久不见”,已经是三年后的事情了。
三年前,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基友”。进贤路上的某家咖啡馆曾是我们的据点,我们常会先约在那里碰头,聊八卦,然后一起商量着:喝完眼前这杯咖啡后要去哪里找乐子?午后两三点的店堂没晚上那么热闹,来来往往都是些老顾客,总是骑一辆老式自行车的黑人、附近服装店的老板娘、某位爱用苹果电脑发邮件的装X人士……那里仿佛一座人间舞台,上演着各种故事,我们俩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谁的生命里都会有这样一类人出现———在最好的时候相遇,见证着彼此的荒唐青春,守护着对方不能说的秘密。问题在于,当你以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情,结婚、换新工作之类的人生转折会立即向你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脆弱。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元素填补了彼此在对方世界的缺席,拉长了两人之间的距离,随后距离产生怀疑,怀疑产生隔阂。
我和她便是如此。当我开始怀疑她那句:“嗯,真不错。”是否出自真心,第一道裂痕便产生了;当我发现彼此破天荒地整月不曾联系,再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时语气已带着一丝尴尬。而她在失恋后找我倾诉,我因为“没时间”,简单安慰几句便挂了电话,她只得另找他人,久而久之我的位置便被取代。
现在想来,在“没时间”的皮囊之下,藏着一只叫懒惰的妖怪,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它给你的是倦怠、是麻木;它剥夺你对生活的热情,割断你和他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
说到底,人还是得活得勤快点,尤其是在维系一段情感关系时。一次失约、两次失约,那就继续再约第三次,如果你相信这一切是值得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若能放下所有顾虑和猜忌请自己的理性为感性让一次位,主动问候一下对方,只要你们确曾共同拥有一段灿烂的回忆,就应该是有机会的。毕竟,有时候放弃一时,很可能就此错过一世。
三年后,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再见面,都经历了一些人和事,开始懂得珍惜那些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美好:
“两年前看到一样东西特别适合你,买来后仔细包装好,以为很快便能送到你手里,但到现在还躺在抽屉里。”
“去年你生日,我买了巧克力,眼看保质期快到了,只好自己默默吃掉。”
这三年,我们都很少再去那家熟悉的咖啡馆,因为身边的人不一样了,场所的意义已截然不同,“我以为你……”话未说完,我俩便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管我们曾经把这段友情遗失在了哪里,只要现在能够捡回来就好,洗去铅华,放在阳光里晒一晒,说不定会有别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