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色土香的“老大”“大师兄”,到时尚感很强的“一哥”,市场经济下的公司里,大多会有一两个木秀于林的人物。“一哥”们往往能力出众,在公司里基本都是精神领袖。
凡事有利有弊,物极必反。如果一个公司过于依赖“一哥”,风险肯定是巨大的。“一哥”有可能跳槽,他一走,人心不就散了?就算老板招呼得好,“一哥”对公司忠心耿耿,可是他也会生病,甚至可能会出意外。整个公司系于一人,这样的公司随时有可能突然死亡。
我以前做过的几家公司里都有“一哥”“一姐”,他们大多比较高调,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和老板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有时是“一哥”“一姐”出走,公司大伤元气;有时公司毫发无损,“一哥”“一姐”出去后倒是再也“一”不起来了。
多年前,我所在那家文化公司有本杂志卖得很好,月销量差不多有40万份。于是作为“一哥”的主编每隔几个月就去和老板谈一次,要求涨工资。涨了几次之后,他的薪水已经是同行同职位的好几倍,最后老板终于忍无可忍,炒了他。由于老板自己也是编杂志出身,亲力亲为了一阵子,平稳度过了换人阶段。编杂志说到底并非高科技,杂志卖得好,市场大环境、运气均有一定原因,那位“一哥”出去后在别处干,就再没有雄起过。
我曾工作过的一家商贸公司,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该公司有一家中型商场,但基本不靠门面生意。附近某特大型企业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每个月劳保物质供应就够公司生存了。而逢年过节,那家企业给职工发东西,公司便赚得钵满盆满。之所以公司能背靠这么舒服的大树,都得益于老板聘用了那家特大企业的几个干部家属,其中一位大姐更是保证了公司一半以上的业务量。然而人心总是最难满足的,“一姐”最后照例也和老板吵翻了。她走后,公司一落千丈,几年都没有恢复。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哥”“一姐”与老板之间,总会有一天要分手。作为老板,居安思危是必须的。比如那家商贸公司的老板,在生意顺风顺水时其实就应该做些打算,渐渐转型做一些对“关系”依赖性较小的业务。
《围城》中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说过这样一段话:“名教授当然好,可是因为他的名望……他有架子,有脾气……万一他闹别扭,你不容易找替人……”他的这段话,说明如果一个公司里“一哥”“一姐”过于突出,那么必须尽快培养“二哥”“二姐”……在某一阶段,靠个人英雄主义去打开局面不要紧,但不能持久下去,否则公司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