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比拉早年为争取法属圭亚那独立而奔走,曾是情报部门关注目标;步入政坛后,她时常与所属政党意见相左,被称为“自由电子”。
一度转入“地下”活动
托比拉1952年2月2日出生在法国最大的海外省法属圭亚那,家境贫寒,母亲是医护人员,童年经历不少磨难。她早年在首都巴黎就读,获经济学博士和农产品加工业博士学位,攻读过社会学和美国黑人人种学。
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回忆:“她(托比拉)上中学时,所有教师都喜欢她,因为她非常聪明,比其他同龄人出色。”“我不喜欢平庸,”托多拉说,“因为我自己就不平庸。”
在巴黎就读期间,她受独立主义和斗争精神影响,参加许多支持阿尔及利亚、巴勒斯坦和海地独立的集会等活动。她1978年成为经济学教授,但更多时间主管一本有独立倾向的杂志。
在法属圭亚那,托比拉是知名“独立斗士”。上世纪80年代,她的出生地卡宴发生骚乱,她和丈夫罗兰·德拉农转入地下活动,外界盛传她遭到通缉。一名警方人士后来披露,“那只是一个传说”,托比拉其实没有遭通缉。不过,她的照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从当地情报部门办公室的墙上摘下。
步入政坛“归化”主流
1993年,她正式步入政坛,创立地方政党“沃尔瓦利”,在美洲印第安语中意为“扇子”并出任主席,同年参加法国立法选举,当选为代表法属圭亚那的议员,连任至今。
即使政治上“归化”主流进程,托比拉依然保持“独立倾向”,一直积极为法属圭亚那争取权益。2010年,法国在法属圭亚那举行全民公投,决定中央政府是否应该下放更多自治权。托比拉呼吁民众投赞成票,以争取更多自治权。但是,由于担心中央政府下放自治权可能意味着减少对地方的拨款,近70%法属圭亚那选民投下反对票。
2002年,托比拉作为左翼激进党推举的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获得2.32%有效选票。同属左翼阵营的一些社会党人士认为,托比拉参选分散了左翼选票,导致社会党候选人利昂内尔·若斯潘在首轮遭淘汰。
特立独行保持“自由”
在法国政坛,托比拉有一个绰号,即“自由电子”,因为她很少遵循所属党派的思想和信条。她曾任左翼激进党副主席,曾与社会党结盟,却常与这两个党派的观点冲突。
2004年,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赞成票表决通过在公立学校禁止佩戴明显宗教色彩饰物的法案。支持这一法案的人士认为,如果允许佩戴宗教色彩的饰物,会侵害其他人的宗教平等权利。反对法案的人士认为,宗教色彩的饰物其实没有那么多政治和宗教含义,专门通过一项法案会使问题更加复杂,甚至促使社会更加分裂。这一法案引起极大争议,反对声音一直存在。
托比拉站在反对者阵营,与社会党和左翼激进党的意见相左。
“自由电子”寓意桀骜不驯,不可掌控。托比拉并不真正属于奥朗德的“圈子”,之所以能够入阁,是因为她代表海外省和海外领地。“自由电子”既是托比拉的特色,也可能成为她在奥朗德政府的软肋。
谴责“贩奴”赢得尊重
托比拉在政界知名主要源于两件事:一是2001年法国通过一项承认贩卖黑奴和奴隶制为反人类罪的法案,由托比拉提议,被称为《托比拉法》;二是2002年参加总统选举,成为法国总统选举首位黑人候选人,同时是来自海外省和海外领地的首位候选人。
法国海外殖民地马提尼克1848年爆发奴隶起义,法国随后宣布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但以立法形式承认贩卖黑奴和奴隶制为反人类罪并非易事。
《托比拉法》通过后,托比拉承认,过去3年为了推动《托比拉法》,自己一直过着十分紧张忙碌的生活。她认定,法案虽然通过,但涉及贩卖黑奴和奴隶制历史的教学和研究还要付出大量努力。
为黑人和海外省、海外领地争取权益为托比拉赢得尊重和声誉,而参加总统选举进一步扩大了她的知名度。她的朋友、参议员埃丝特·邦巴萨说,托比拉广受尊重,经常在大街上被路人认出。 黄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