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家与银行家的关系十分密切,梅兰芳也不例外。在他的身边,总有一大帮子朋友,人称“梅党”。梅党中,就有许多金融界人士,电影《梅兰芳》中有一位冯六爷,即是冯耿光的原型。
冯耿光,字幼伟,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担任过袁世凯的顾问。1918年冯担任中国第一大银行——中国银行总裁,1922年改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此公一向喜欢与京剧名角来往,不仅是个终身梅党,而且是个地地道道、水平相当了得的票友。他在银行界、社会上带动一大批人捧梅,不仅在京剧艺术上,为梅兰芳出力指点,而且在经济上,常常不遗余力地予以资助。据说梅兰芳每当遇到经济问题,这位冯六爷都能出手相助,因此被封为梅党“老板”、“钱口袋”。30年代后,冯耿光常住上海,梅兰芳经常去冯家,冯府就成为梅党在上海的聚集地。直到解放后,冯还一直担任中国银行董事。
冯耿光对梅兰芳的扶持、关怀是多方面的,从经济资助、艺术创新到婚姻大事,都渗透着冯耿光的心血。建国后,梅兰芳说自己“一生的事业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时,需要设法筹措经费10万元。冯耿光即联络梅党,如另一位中国银行的高管吴震修、交通银行的钱新之、金城银行的周作民等人,共筹集到5万元;冯另外又在上海筹集了5万元,这样差不多够数了。可是临到剧团出发前,突然接到美国来的电报,说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10万美元恐怕不够,非得多筹一些不可。结果冯又设法补筹了5万元,梅剧团才得以如期动身。
冯耿光、史量才、张公权、钱新之、陈光甫等金融界名流,支持成立了一家中国戏剧协进会。梅兰芳在筹备访苏演出的经费时,由协进会筹款10万元,梅兰芳自认3万元,国民政府财政部拨发5万元,经过几方面的努力,解决了梅剧团的访苏经费问题。陈光甫任总经理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办有著名的中国旅行社,梅剧团的一应行程,均由中旅社操办,并特别派人一路给予照应。梅剧团的赴苏演出保险,则是由华安合群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公司联合承保的,前者是中国最大的华商保险公司,后者由中国银行独家投资创办。
中国银行的吴震修,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任中国银行总文书、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抗战结束后,担任过中国保险公司总经理。他也是死心塌地的梅党,人称吴二爷,《牢狱鸳鸯》这出戏,就由吴震修从前人笔记中找出来,由齐如山执笔,经梅党诸人精心打磨,紧紧扣住“爱情”和“冤情”两条线,情节曲折,唱腔委婉,演出后大受好评。
另一部梅兰芳久演不衰的戏《霸王别姬》,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同样倾注了吴震修大量的心血。这部戏先是由齐如山执笔,搞了很长时间,初稿出来后,场次很多,要演两天才能演完。吴震修知道后,认为两天的戏份太长了,可压缩到一天。但齐如山不乐意,两人为此发生争执。吴震修干脆将本子带回家,自己亲自操刀,将本子改得人人叫好,齐如山十分叹服,两人于是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