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前,王梅与老公在周围同事、朋友们的羡慕声中,宣布“意外”怀上了老二。接下来,怀孕一个月的王梅开始为即将诞生的第二个宝宝奔波办理生育证。没想到过程颇费周折,全家人一起行动,盖了30多个红章,等拿到《生育服务证》时,王梅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七个月了。
跨省往返开证明
王梅和老公本没有生二胎的想法,但是意外怀孕后,他们也感觉非常兴奋,“觉着既然老天爷给了,就应该把这个小生命留下。”王梅赶到社区咨询,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需要夫妻俩的“独生子女证”,但这只能作为审批参考,还需要他们户籍所在地社区、街道办事处、区一级政府出具有关证明,以确认他们“确实是独生子女”。
他们准备了一份申请书,两张婚育证明,外加身份证、户口本、独生子女证、结婚证、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证明,4张夫妻的2寸合影照、王梅的1寸证件照……林林总总塞了一个纸袋子。经过一番核实,工作人员又从电脑里找出几张表格,包括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审批表、婚育证明信、第一胎孩子的《生育服务证》,“看得我眼睛直花,我的户籍在外地,老公的户籍在北京。必须要有我老家的社区、街道、区里的三级证明,证明我们是初婚,证明之前只生育过一个孩子。还需要证明我们夫妻俩的独生子女身份,出示独生子女证,但是我老公的已经找不到了。公婆又回到了工厂去查底子,好在查到了底子,由工厂给盖了一个章,证明我老公是独生子。”
父母无奈补办证
“我们生二胎还涉及到我们双方的父母,要提供父母的婚姻状况和生育状况的三级证明,证明他们结婚后只有一个孩子。”
王梅回到老家开具三级证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当地计生部门填表时措辞不准确,导致不停地返工。王梅将写着“**是我社区的居民,证明**为初婚,并之前生育有一个孩子”的证明拿回北京时,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个证明的措辞不准确,必须要写上身份证号,结婚证号,于哪一年与**结婚等等信息。“但是当时北京的街道并没有告诉我具体应该怎样去开,只是简单地说要开一个证明。”
另外,还需要双方老人的结婚证,但是王梅公婆的结婚证是上世纪70年代的,“那时的结婚证都是手写的,我公公名字的一个字写错了,与现在的户口本不同。当时的章还写着**革命委员会,在我们办齐了材料提交时,街道说这个名字对不上,必须证明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王梅脑子突然嗡嗡直响,“我都傻眼了,革命委员会早就没有了。”王梅和老公跑到档案馆查存档情况,但是档案馆中结婚证的存档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档案馆开出了“无存档记录”证明。“公婆又拿这个证明和当年的结婚证,重新补办了结婚证。”
公示之外需座谈
王梅终于备齐了所有手续,将50多页A4纸递进街道计生办窗口的一刹那,她又开始变得紧张,每次交表的时候都祈祷这次千万别出现问题,别再退回来了。“但每一次总会被找出一两个小问题,每次听到一个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我就立刻在脑子里想该怎么去证明。”
所有的材料都符合规定后,工作人员又拿出了一张表格递给王梅,“怎么还有表要填吗?”工作人员指了指表格说:“将所有的个人信息和婚育情况再填写到这张表格上,之后我们将在社区组织一个座谈会。”
“座谈会?”王梅十分惊诧,“要经过大家讨论和公示的。”工作人员回答。
王梅说,“在办证之前,远远没有想到会这么复杂,复杂的程度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 北京晚报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