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分享心得
读者朗读、嘉宾发言、互动讨论,是“星期天读书会”基本固定的三个环节。昨天的参加者有作者的朋友、书迷,有读书会的老粉丝,还有初次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新人。他们中有出版行业的,有周贵贤这样的工程师,有做金融的,也有搞诗歌的。随意围坐的参加者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便是朗读环节。有人读得抑扬顿挫颇有激情,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普通话不标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听的人都很投入。就像周贵贤跟记者说的,这样的朗读,可以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朗读过后,作者何袜皮讲述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之后两本小说的一些概念,随后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讨论环节。
人人都能参加
昨天是“星期天读书会”的第29期活动,第一期活动举办于去年11月27日,在上海作协大厅,选择的书是达尼·拉费里埃的《还乡之谜》。这本书的译者何家炜正是“星期天读书会”的发起人之一。半年多来,读书会每周日下午举行,每次选择一本书作为阅读对象,邀请书的作者、编辑或者其他作家担任嘉宾,地点不固定。
“星期天读书会”在创办之初定下了三个坚持:公益、独立、开放。不收费,不搞会员制,通过微博和豆瓣发布书单和举办地点,任何读者都可以来参加。
坚持选书标准
不在乎人数,但读书会坚持选书的标准。“我们偏重文学作品,不选择太过经典的,比如《百年孤独》,用不着我们去推荐了;不选太畅销的,也不选太小众的,一般推荐文学性强又好读,却被大家忽略了的书”,何家炜说。每个月20日他们会发布下个月四次读书会的书单,一般选择两本外国文学作品,一本本土原创作品,一本海外华文作品。“星期天读书会”不依靠任何出版社,所以在作品的选择上非常独立,“曾经有出版社给了我们一本书,但是我们看过之后觉得不合适就搁下了”。
遭遇资金困难
独立的作品选择和公益、开放的读者模式,让“星期天读书会”渐渐拥有了很好的口碑,也积累起了不少书友。但组织者们却因此遇到了困难。目前读书会最主要的操持者有5个人,除了何家炜,还有安小羽和里斯本以及另外两位,活动的经费,也都是自掏腰包。虽然合作的场地都是免费的,嘉宾也都是靠人情请来的,没有出场费,但有时招待嘉宾吃饭、交通费以及一些场地需要的茶水,累积起来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何家炜说,目前他们还能负担得起,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不会向书友收费,而寻求社会资助又不能影响选书的独立性,不能把读书会做成新书发布会,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下一个合适的形式。
希望推动阅读
身为出版编辑的何家炜告诉记者,最初创办“星期天读书会”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带动读书的风气。所以虽然理想的状态是参加者都曾读过那一期选定的书,但也欢迎抱着听讲座心态的读者。何家炜说,上海目前已有不少读书会,比如2666图书馆经常不定期举办读书活动,河岸艺术沙龙有“开锋路读书会”,此外,闵行区图书馆有“敏读会”,高安路有“朋歌”读书会,还有“悦读坊”、南京大学上海读书俱乐部等等。最让他兴奋的是,开始有一些街道的图书馆来找他们合作举办读书活动,“希望能够通过网络上的人气辐射,带动更多的图书馆、小区、学校举行读书会活动,用一点一滴的影响力推动阅读”。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