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入上海地铁梅陇基地,实地探访地铁列车接受架修、大修的情形,看它们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地铁列车“住院部”
大修厂好比是地铁列车的“住院部”。记者进入梅陇基地大修厂的时候,编号为0122(意即1号线的第22列车)的列车,正准备经过最后编组调试后重新“上岗”。大修过后,整个车体焕然一新,红色的“腰带”嵌在白色车身上,色彩分明。车内也整饰一新,栏杆上还包着防止磨损的塑料纸,完全如同新车出厂一般。在它旁边轨道上,一辆白底绿腰带的2号线列车正在做通电静态调试。巨龙静卧,车头灯亮起,蓄势待发。
大修厂经理沈豪告诉记者,梅陇基地1997年投入使用,主要负责轨交1号线、2号线的架修和大修,这也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两条地铁线。列车运营每5年或者满60万公里,要进行一次架修;运营每10年或者满120万公里,则需进行大修。架修需20-22个工作日,架修过后,列车基本恢复正常性能;大修则要30个工作日左右,相比架修工作更细,全部零部件都要更换,所有管路都要做清洁、清洗,所有油漆都要喷涂。
架修过后,列车运营功能完全恢复;大修过后,列车从内到外,都基本恢复到新车出厂水平。如果把列车运营临时碰到问题进基地维修比作是看急诊、门诊,那么大修厂作架修、大修就好比是住院。
“鼻梁”逃生很关键
大修过后的0122全新亮相,让人几乎无法相信这是运营了10多年的列车。然而,焕然一新的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架修、大修过后,列车安全性能的恢复和确保。
大修厂厂房高大敞亮,除了列车车体和圆滚滚的车轮记者能轻而易举认出之外,其他部件就需要工作人员的指点了。工作人员都穿着蓝色工作服,“铁丝们”爱屋及乌,喜欢将这些重新赋予地铁列车生命的工人叫做“蓝精灵”。“蓝精灵”告诉我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如同鼓风机一般的,是牵引电机:一边尚未经过清洗打磨,锈迹斑驳,另一边经过“蓝精灵”巧手倒饬,干净锃亮。另一区域,排满一个个大钢铁架子,别小看这些转向架,载客的车体就装在这上面,再架设在轮子上。转向架对确保列车行车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这里,“蓝精灵”也兴奋地提及,上周刚到沪的13号线列车,首次使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国产化转向架。
一个“蓝精灵”正在检修列车的逃生门。说是逃生门,其实就是车头的“鼻梁”部位。这道“鼻梁”可以在司机控制下打开放下,斜铺在列车和轨道上,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及时通过这扇门变身的通道逃生。“万一地铁在隧道中遇到紧急情况停车,从车头车尾疏散逃生是最安全的”,沈豪介绍说,“我们希望这扇门永远不会派上用场,但每次架大修,都会仔细检查,更换老化部件,确保万一用到时,它毫无故障。”
列车个个是“劳模”
别看大修的列车要么被“大卸八块”,要么静卧轨道毫无脾气,可在投入运营时,个个称得上是劳动模范。
从调试运营完毕上线后,地铁车辆就开始了它们的“劳模”生涯——一列车寿命大约在30年左右,需要行驶36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9圈,载客3.5亿人次。除非身体有“微恙”暂时休整,否则每天一工作就是16个小时,一年下来只能享受5天“年假”。当然,它们每天都要作例行体检,每5年或者10年大修。
像梅陇基地这样的列车劳模“住院部”,上海共有5个,分别“收治”不同线路的住院列车。目前,梅陇基地有近170名员工,常日班工作制基本能完成任务,有时需要加班轮休。“这几年,随着上海地铁运能的不断提升,列车数量不断增加,陆续进入架大修的列车将越来越多”,沈豪说,“不管是乘客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我们都将努力确保架大修后的列车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本报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