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公园里遇到一对白发老人,手推婴儿车,座中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老夫妻脸上洋溢着享受天伦之乐的笑意。我与两位老人闲聊,他们说,座中小孩是“重孙”。依本人寡闻,对第四代出生的小囡,到底怎样称呼,是称“重孙”还是“曾孙”,值得商榷。
清朝人梁章矩、郑珍撰《称谓录·亲属记》明白告知:“子之子曰孙,孙之子曰曾孙,曾孙子曰玄孙,玄孙之子曰来孙,来孙之子曰罤孙(罤字音昆,康熙字典罤省作昆,故亦称昆孙),昆孙之子曰仍孙,仍孙之子曰云孙。”又翻阅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整理并解释古时经典词语著作《尔雅释亲》,均对“孙之子为曾孙”有解说。《左传》“曾孙蒯瞔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是虽历多世,亦称曾孙也。
古时,称作重孙却是特定的。《仪礼·丧服·期服章》“嫡孙”,贾疏:“此谓嫡子死,其嫡孙承重者,祖为之期。”《谷梁传》“尹氏立王子朝”,疏:“继无承重,宜择立其次。”《朱子家礼》有“丧主”,注:“谓死者长子无,则长孙承重者专奉饮奠。”毛奇龄曰:“古无承重之称,惟《丧服传》有传重、受重诸字,而所谓重,则又单指爵位言,谓祖父以爵位授之于我,是传我以重物也;……其所托者虽指爵位,而必假之以宗庙之名……盖古有承重之称,谓其承大宗之重,非专指丧服也。”可见,在古代,承重孙很清楚有专指意思,而无爵,父又健在嫡孙完全不能称承重孙,而此时的重孙也并不是指的第四代。
故《称谓录·亲属记》中示明,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亦可称作耳孙)、云孙是历来如此的称呼。愚为写此拙文,曾翻阅不少海峡对岸同胞的介绍文章,特别是一些贵宾讣告中,凡第四代的规范提法,均称“曾孙辈”,而无“重孙”见诸报端。
有鉴于此,对于第四代的小囡,应称“曾孙”,如为先人发讣告,第四代也应称“曾孙”为妥。当然,笔者此文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