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住在医院,但是思想比年轻人还要新,以致我们都忽略了他的年龄,觉得总还有机会和他聊天……”告别仪式现场,吕老回忆录的作者陈露无法抑制哀伤。在她印象里,这是个在病房里还组织85岁以上老年人合唱团、永远有着新鲜念头的老人。没想到,刚从国外带来的新书未及送去,老人已悄然驾鹤西去。陈露说,吕老住院的两年间,书刊杂志成了他唯一要求探病者送去的礼物。厚厚一摞,一星期全部看完。每一个新闻热点,他都要找来不同媒体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品读。
“吕老一辈子钟情于基础教育,总是提出前瞻性的观点,叮嘱教育工作者不能规模化地培养学生,要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急功近利。”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聆听了吕老半个多世纪的教诲,但是,她也直言,如今的基础教育,距离吕老的理想,还相距甚远。
“长歌当哭,人云不云,常谈不谈,吾侪每读妙言想晚翠;青史可仰,道听弗听,途说弗说,后学誓怀遗教振金声。”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将所有的哀思化成四幅挽联。“人云不云,常谈不谈”是吕老一生不曾摒弃的理念。去年,黄玉峰完成了吕老的嘱托,完成了《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一书,吕老欣然提笔作序。书中承载着吕老的嘱托,“要让学生对人类充满关爱,要鼓励学生自由率性地发表观点。”
“父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刻意地去设计孩子的人生。” 吕老的女儿、华师大法律系副教授吕虹坦言,她儿子小时候,她也一度希望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但父亲却鼓励外孙随意从书柜中找书看,守着电视机看《动物世界》。结果,孩子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外公的正确。事实上,很多年前,吕型伟也曾是个观察蚂蚁一看就是半天的顽皮小孩。
告别仪式现场,吕老3岁的重外孙女,好奇地打量着来往的人群。她或许尚不明白亲人离去的意义,但是,她的名字“习媛”已经寄托着吕老的教育理念和对后辈的期望——“性相近,习相远”,给每个孩子一个不同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范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