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和上海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都是演员出身,对中国话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北京人艺的《知己》18日晚在沪首演揭开展演序幕之际,恰逢上海话剧中心的《钢的琴》在北京首演。“这是巧合,更是缘分,”张和平介绍道,“两地交融才能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愿意被人称为“小濮”的濮存昕也表示:“要向话剧中心学习。艺术是要被生命带走的——老艺术家的本事我们学到多少呢?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保障,是要被淘汰的。”上海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则通过当年与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交往的故事,阐述了戏剧要求“高格调的审美模式”,而北京人艺“深刻地把握了生活的基石,演员均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上海青年编剧、话剧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说,“请北京人艺常来,别过那么多年再来。”
北京人艺大规模在上海举办展演活动在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1961年,第二次是1988年,眼下是第三次。表演艺术家吕中和演员冯远征都参与过1988年的展演,当时两人的角色都是龙套,如今都是主角。杨振武表示,上海正致力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着成熟的市场和优秀的观众,欢迎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优秀剧团、优秀作品来上海演出。希望京沪两地话剧艺术能够加强交流,共同推动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