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日本福冈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编剧大会”,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110名一线编剧与会。我作为中国的代表,展示了自己编剧的电视剧《双城生活》,引起浓厚兴趣。在聊天中,我问亚洲同行,希望在影视上看见怎样的上海?上海的故事有那些是最想知道的?所见所闻,引起了我对上海影视创作更上一层楼的思考。
上海故事世界瞩目
曾经创作《朱蒙》的韩国编剧郑炯洙说:“我对上海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也许我一直写历史剧吧,喜欢在电视剧里看历史,当然是真实的故事。但是现在很难看到。”确实,作为昔日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曾有过怎样的辉煌,又有多少写不尽的传奇故事,是本地影视得天独厚的题材财富。
著名日剧《一公升眼泪》的编剧横田理惠正在创作一部关于律师的戏,她说,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又会怎么样呢?她对今天的上海白领生活很有兴趣。是啊,今日的上海,在创新转型之中,又有多少商海风云、社会演变、人生故事值得去抒写?
曾因《小娘惹》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提名的新加坡编剧洪荣狄告诉我,他很想了解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光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找到“诺亚方舟”的故事,就充分反映了上海人的包容、善良,这样的故事值得今天的影视去生动表现。
上海的故事很多很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上海,今天继续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时代英雄、市民俊才。在大众的视线里,上海题材的影视应该有更多的想象力,更强烈的吸引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上海的影视都应该成为中国文艺画卷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突破局限抒写广阔
不知什么时候起,提起上海的影视剧,总有点底气不足的惆怅。每次拿上海的电视剧说事儿,大家还是留恋着曾经的《孽债》《儿女情长》《上海的早晨》《围城》。可是,光留恋是无法进步的,这些年,上海城市面貌与市民百姓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上海应该拿出更光彩的作品,与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进步匹配,与上海的从容坚韧的风范贴合,与上海的优雅和时尚相称……不得不说,今天上海的影视创作,光从数量来说,还是太少了。
我曾经以为,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写“婆婆妈妈”那点事儿比较讨巧和安全,于是,写完婆婆写媳妇,写好媳妇写小姑,写完小姑写妯娌,似乎现实主义题材,就是家里那点事儿。这样的创作思路,对编剧来说其实是个局限。可能其他编剧也有这种“框框”,是担心挑战还是害怕冷落,都有。一旦创作有了杂念,写作难免缩手缩脚。就算再有胸怀,婆婆妈妈故事的收视率再好,也跨不进更广阔的天地。
上海的现实题材创作,该有更广阔的天空。真正能直入人心的力量,需要编剧有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执着的努力、锲而不舍的坚持。这方面,我需要学习,也希望与本市的编剧们共勉。
沉入生活才有力作
和国内外编剧同行谈上海题材,大部分人都觉得上海的胸怀和上海的精神可以大书特书,这部分题材永远不会过时,关键是现在写得太少了。这就不断地需要有志者去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现状。作家需要有生活,有积累,有激情,有自信,找到恰当的切入角度,才能描绘出上海的大气和温暖。
1999年,我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上海,这些年,感觉自己跟着上海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这十几年来,能写的事儿有多少啊!记得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老师,他父亲曾经是上海很有名的企业家,但却不肯说过去那些曲折事儿……这告诉我,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波澜壮阔的人生,很多忍辱负重的命运,都有待去开发、发现、采写、表现。
去年上海推出了《开天辟地》,今年又有《浮沉》等好剧,对我们编剧来说,扎根上海,潜心创作,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力作佳作,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