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9: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文章先要炼眼力看见生活
朱丽春
朱老师讲习作
  当学生写不出好文章时,常听到抱怨:课业负担太重,每天两点一线,生活枯燥,哪去找材料?这声音来自学生、家长,甚至来自指导习作的老师。 

  于是,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旅行。活动结束、远游归来,有些学生依然写不出好作文。 

  这就引起我们的反思:从生活中撷取写作材料,不仅是眼界的问题,更是眼力的问题。

  学生主要的生活形态确实是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回到家庭。可是在这两个大点之间,有无数个小点: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走不同的路,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 

  就是在学校里,进不同的专用教室,上各门课程,碰到不同的老师,结交各位的学友,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收获不一样的成果,解决种种的烦恼…… 

  生活的内容实际上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落笔写作,所有的记忆、体会一下子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锻炼眼力有良方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大家耳熟能详。说明“缺少发现”是一种通病,是习作初期很多学生必然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姑且称之为:眼力不足症。如果早期得不到治疗,学生带病成长,或者乱吃药,写作的步履肯定蹒跚。既然是一种通病,一定可预防,可找到药方。 

  实际上,前辈们早就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他们提倡孩子在开始习作之时,不要过早设框框,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叫作写“放胆文”,只要放开胆子写起来就成,没有任何禁区。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玩,只要是孩子们生活中有的,都可以成为习作内容。 

  当孩子们“胡乱”写起来,无忌的童言,不羁的章法,是会吓着一些思想准备不充分的师长的。于是赶快扑火,赶快统一框架、材料、步骤,甚至词语。文章写出来后,确实整齐多了,但不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力发现的生活,不是他们想说的话。久而久之,“发现”的眼力,被掐断在萌芽状态。 

  笔者本人也曾经被吓着过,好在我坚持用良方,结果还算理想。 

  有个出生在再婚家庭的孩子,同父异母的哥哥比较优秀,而他调皮捣蛋。妈妈担心这个孩子被比下来,管教特别严格。但是脾气急躁、方法简单,很让孩子抓狂。 

  孩子在好几篇文章里写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愤怒。有时说要对哥哥怎样,充满了威胁。有时对妈妈出言不逊,出位的语句不少,让我读着也心惊肉跳。 

  在批改文章时,我坚持用平等的评判标准,不作另类处理。

  第一颗★:内容真实,他这些文章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心情是真实的,合乎标准。 

  第二颗★:故事完整,他文章里的故事有头、有胸、有腹、有尾,合乎标准。 

  第三颗★:文通句顺,有些语句不太文明,可修改。他像其他同学一样,拿到了三星。

  但我在评语中劝慰他。譬如:感谢哥哥给你提供了写作的好材料。再譬如:妈妈的脾气大,掀起了你文章的一波三折。代我问她好。尽量用平和的,波澜不惊的语气与他对话,化解他内心的愤懑,并且告诉他,不开心的事,也可成为写作的好材料。坏事也会引出好的结果。 

  孩子还小,他们不知道自己有点另类。根据老师的指点,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心中的不痛快,如实地、真率地记了下来,理应受到肯定。 

  这孩子后来觉得老师是他的知心人,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书读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懂道理了。作文一直写得不错,常有佳句冒出来,受到老师的赞赏。有一天,我突然对他说:你跟哥哥有一比了。他对着我,好看地一笑。

  锻炼眼力抓良机

  这个良机,首先是指时间段。习句习段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来组句组段。有老师在一二年级训练学生写句时,将一部分学生造的好句子,修改后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照抄照背照默,以争取在测验、考试时,全班同学句式规范,不出现一个错别字,拉高平均分。这样的做法,对老师的面子有一时的好处,对小部分最差的学生有一点帮助,对大部分同学的眼力培养却起摧毁性的作用。 

  三年级是锻炼小学生眼力的关键期。因为正式的作文训练从这时开始。要踢好头三脚,避免走弯道。 

  笔者曾经与很多作文老师切磋过,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当学生通过三年级一学年的习作实践,能看到写作不发怵,能感觉到写作文是一项有意思的作业,即是作文教学的成功。 

  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享受到写作文是一件赏心乐事,能写出自己的眼中事,心里话,心情舒畅。还不断地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自信心增强,那更是作文教学的大成果了。 

  在这段黄金时间里,教师的姿态,应当像家长面对蹒跚学步的孩子,总是张开双臂,欢笑着迎接他。看着孩子歪斜的步伐,摇晃的体态,只有心疼和欣喜交加,没有不准“外八字”、不准“内八字”等的求全责备。“孩子会走了!”就是一切,目标达成! 

  在这种宽松、鼓励的氛围中,学生的行为不会畏葸,眼神不会游移。有了自豪,有了信心的孩子是非常神奇的。他们的视线会在老师引导下投向书本,投向同伴,投向进步,投向美好。眼力逐渐锻炼出来了,有些学生会出乎意料地强大,令老师们啧啧称奇,甚至甘拜下风。 

  最近看到一篇受了一定量眼力训练的,三年级的冯辛夷小朋友,在二十分钟之内写了一篇《品味幸福》的习作。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心中一种无比的快乐。幸福也停在我的家中。 

  一天早晨,外公早早地起床去小区里散步。不一会儿,外婆也醒过来了,一开口就问我:“那老头子去哪儿啦?”“他去散步了。”我回答。 

  可是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外公还没有回来。外婆就抱怨道“那老头子怎么还不回来?人去哪儿啦?”当外婆刚要起身打电话时,门铃响了,外公回家了! 

  外公刚要进门,外婆就朝他吼起来:“你这人,怎么这么晚回家,是不是不要家了?你走吧。”外公真的退后了几步。外婆惊讶地喊:“你还真的走了,看来是真的不要这个家了。”外公回答说:“不是你让我走的吗?”我看着他们,幸福地笑了。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幸福,要是这样,你就错了。幸福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你没有抓住。你说对吗? 

  我在给她的评语中钦佩地写:一个小女孩,居然能将一对老夫妻,幸福相伴的平凡故事写得这么有声有味,丝丝入扣。对幸福的领会这么深刻,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层面,“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讨论。难得。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水草与藻类组合可净化城市河道
写文章先要炼眼力看见生活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专题报道B19写文章先要炼眼力看见生活 2012-10-10 2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