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淦庭外相羸弱,性格内向,内心则世事洞明,深谙民间百姓祈福迎祥的心态;他通常选择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为题材,四时八节,无所不精。他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吉兆,让人喜欢。譬如,《喜上眉梢》《百鸟争春》《和合如意》《麒麟祥瑞》等。买家掏了钱,把心愿也买回去了。这一点任淦庭看得很准。同时,他擅于把内心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描绘、刻写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等陶坯上,于是那些器物得了他的心声,便有了神韵。
跟一般江湖艺人不同的是,任淦庭的书艺独有师承。他的出处是清代末年宜兴书画家、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等。他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与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和谐而又协调。他雕刻的书法,刀锋灵秀而遒劲苍朴;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
任淦庭的时代,没有一手绝活是难以立身的。有人曾经这样来试验他的陶刻书画功力,把一对花瓶放在他面前,让他同时作画装饰。他双手举笔,运足一口气,说时迟,那时快,他左右下刀,同时对称作画,布局匀称舒坦,分毫不差。
他在紫砂壶上的代表作品《牛盖洋桶》,铭文为: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现存的各种介绍任淦庭的资料,都会选用这件作品,牛盖洋桶壶,是近代紫砂传统式样。旧时洋铁桶刚从国外进口,国人非常稀罕,紫砂艺人乃取其形状为壶,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同时该壶工艺要求非常高,非高手而不能为。
任淦庭的得意弟子徐秀棠回忆说,师傅一生清贫,但从来向往光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但在他的作品里,你总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即是他追随时代的作品。
解放后,任淦庭非常拥护新社会,这并不是他趋炎附势,而是共产党看重他,给他面子。他和顾景舟等7人被省政府评为“技术辅导”、“老艺人”,他的作品被送到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家展出,不断有博物馆来收藏他的作品。任淦庭的日子过得不错,就像登山,抵达相当的高峰后,猛然发现,看到的都是风景了。各种荣誉像雪片一样飞来,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头衔,在他看来这是国家正宗的艺术家机构,在江苏,只有像傅抱石、钱松嵒、亚明这样的大画家才能加入其间。也许是紫砂在民间呆得太久了,加入了“美协”的任淦庭非常感慨。他觉得新社会真好,紫砂的地位确实提高了。
日常生活中他已经不需要装聋,绝对没有人敢怀疑他的权威。他随便说一句什么话,都会被极度重视。他反而不太习惯,他一生是个出世的人,从来与名利无缘;荣誉多了,也有烦恼,劳心劳神。但他又不敢推辞,因为这是新社会给他的恩赐。
任淦庭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培养了一大批有出息的徒弟。在一张长长的徒弟名单上,赫然排列着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等大师、名人的名字。何以称大师?至少,一,有传世的作品;二,有开宗立派的理论;三,培养了众多成大器的人才;四,作品与理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任淦庭逝世于1968年,他没有赶上评大师的年代,但他确实培育了众多的大师。如果他知道,今天“大师”这一名词已在人们嘴边泛滥,而真正的大师却寥如晨星的时候,他老人家还能装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