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长三角/文化旅游
     
本版列表新闻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年里,他日落而作日出而居
——南怀瑾在吴江七都的点点滴滴
黄亮
  七都,太湖大学堂。今年9月29日,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这里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享年95岁。 

  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与南怀瑾相识10年,说起南怀瑾,他最大的感触是,“这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也是位风趣幽默健谈的学者。” 

  2000年,时年83岁的南怀瑾来到太湖之滨,开始在七都庙港创建太湖大学堂。2006年,太湖大学堂建成,占地280亩。2006年7月,89岁的南老在大学堂首次开讲。此后,南怀瑾一直定居于此,“6年来南怀瑾先生50次公开授课,还亲自给小学生们开出书单”。

  中国文化的“太庙”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他曾在重庆得见虚云老和尚、在四川闭关三年。可以说,他对这两个地方,都非常有感情。但老先生为何最终选择了吴江七都?查旭东认为,这可能跟七都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关系。 

  七都位于长三角的中间地带。这里,既是南北文明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历史上儒家文化比较兴盛的地方。因此,南怀瑾视这里为寻找和挖掘传统文化比较合适的场所。而且,庙港两字也是吸引南怀瑾的重要原因。南怀瑾曾和查旭东开玩笑说,七都有个庙港,太湖的庙港也可以简称“太庙”。 

  南怀瑾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波折,但他最终选择了太湖边,效法孔子,习儒授课。“与其说很多大道理,不如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让大家看得到。”这是南怀瑾创建太湖大学堂初衷。他的目标,就是要浓缩东西精华,传承国学文化。 

  人格教育文化重建 

  “认识南怀瑾老先生已有多年,自大学堂创建后,他一直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抱着一种抢救文化遗产的态度”。查旭东说,南怀瑾一直认为时间不够用,经常叮嘱弟子、学生抓紧时间。“他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太多,自己要竭尽所能,留下多少是多少。他还常说,现在大家非常重视物欲的东西,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是走不远的,更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2008年5月18日,南怀瑾创办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启动招生,标志着南怀瑾主张的“人格教育,文化重建”开始进入苏州基础段的学校教育。他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的习惯,特别是读一些好的传统典籍,哪怕现在一知半解,也可以先把内容记下来。因为这些书里都是宝贝,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自然会豁然开朗。 

  同时,南怀瑾也不断借助自己的阅历,把诸子百家的学说通俗化,并浓缩成人们能够传承和借鉴的东西。无论是看他的书、听他的课,都能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老先生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而母亲的管教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品质。因此,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是女性。”查旭东告诉记者,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95岁的南怀瑾特地在大学堂,给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女同胞上了一堂有关“女性的修养”的课。 

  与七都的缘分 

  南怀瑾深居简出,不常见客,饮食起居异于常人。一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而他则长期养成了日落而作,日出而居的习惯。 

  南怀瑾对于七都的传统文化十分看重。在这个滨湖小镇,他一待6年,感受着这里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他极为关心在七都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他特别希望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些宝贵资源的重要,并能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发展、发扬。 

  因此,他亲自为太湖浦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题写景区名,希望这个景区的建设能承载七都的传统文化开启新篇章。对七都镇的“七都孝贤”评选,老太庙文化广场建设等一系列作为,他也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身体力行的支持。 

  今年9月4日,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的七都镇老太庙文化广场奠基,太湖大学堂共襄盛举,捐资350万元,其中的100万元,更是南老的个人稿费。  黄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十年之变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六年里,他日落而作日出而居
“乌衣巷传说”入选“非遗”名录
培训农民艺人
宜兴湖滏搭建“乡村大舞台”
回味青春岁月 醉心蓝色风情
苏州年内建古城墙博物馆
新民晚报长三角/文化旅游B03六年里,他日落而作日出而居 2012-10-23 2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