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伤痕,多一点的掌声;少一点寒冷,多一点的温存……”这首承载着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多少珍贵回忆的主题歌——《台湾心跳声》,想来每一个曾亲临现场的观众至今一定仍难以忘怀!
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享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巧”盛誉、人气超旺的台湾馆,由于场馆展出面积仅658平方米,每天预约参观人数无奈控制在4000人左右。半年的展出,只有约75万人次有幸一睹芳容,太多的人只能望馆兴叹,抱憾离去。
好在圆梦总有梦缘时。2010年10月24日下午,一顶来自宝岛的大红花轿抬进台湾馆的城市广场,将以4.5888亿元新台币中标的台湾馆“迎娶”到素享“台湾硅谷”美称的新竹市,其强力主打的主题是——“如果你错过了上海世博,就一定要来新竹看看”。
历经两年时间,如今,台湾馆已神奇地矗立在占地4.9公顷的“新竹市世博台湾馆产创园区”内,并与四周的国际会议中心、文创馆、科技商务区、观光饭店等组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公园”。
眼下的“台湾硅谷”,带有浦江气息的世博台湾馆无疑成了城市的最新地标、最亮名片。身为“台湾馆产创园区”的核心设计人员之一、新竹清华大学的汪教授谈起自己城市的变化,微笑着侃侃而谈:台湾馆落户新竹,使城市迎来了久盼的新机。如今桃园机场一下飞机,只要坐约30分钟的高铁就可抵达新竹。有意思的是,高铁“新竹站”现可直呼“世博站”,这既好记,又颇有象征意义。
作为上海来的客人,最为关心的是新竹台湾馆与世博台湾馆究竟有何异同?主人的一番介绍,使我对此有了一个全新认识:新竹人始终坚持世博台湾馆的“魂”。这“魂”便是台湾建筑大师李祖原的设计理念——“山水心灯”,以此弘扬宝岛民间习俗“放天灯”的祈福文化。而台湾馆的“新”,体现在独具匠心融合当地特色,首创了“一心轴八亮点”的立体视觉。只见心型的展馆坐落在9米高的基座平台上,平台上种植的“台湾桂竹”,整体意象与“新竹”地名相呼应。从台湾馆一路延伸,与科技商务大楼、市政府中心等8座地标建筑物共同打造出属于新竹的香榭大道。而令人更感兴趣的是,新竹台湾馆在传承传统与高科技融和的基础上,创新运用LED与扩增实境技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互动,将“万蝶飞舞”、“海洋守护”、“台湾创意”、“自然永续”与“民间艺术”等多种影像,照映在“台湾之心”的球体与心灯之间,使得台湾馆在昼夜的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魅力风情。
从外观看,新竹台湾馆给人最大的印象是长大了、长高了,由主展馆和天灯馆组成的主题馆,面积约为11000多平方米,比世博台湾馆大了十多倍。高2层的主展馆的一楼为大厅,二楼是展演空间,三楼(二楼楼顶)起建为天灯馆。现今的天灯馆长、宽、高各约24 米,全球唯一的超巨型双层球体构成了720度全天域剧场。整座台湾馆除了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人文、自然风貌及生态之美外,还加入许多文化创意的新元素。
走在新竹的大街随意采风,80%以上的新竹人对台湾馆都充满了期待。高科技园区的陈先生倍感兴奋的话语最具代表性:“2010年就想带全家去上海观看台湾馆,可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加班,实在挤不出时间出行。现在好啦,台湾馆来到了我们身边,我这个发烧友也要像大陆同胞一样,半夜排队,争抢第一。”
离台前从台湾媒体获知,新竹台湾馆还未正式开放,岛内外,尤其是上海地区预约行程的旅游团体早已跃跃欲试,预计一年的参观者将突破100万人次。捷足先登,先睹为快,这正是新竹台湾馆十足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