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纯文学气息微弱的当今出版界,“铁葫芦小说馆”的名字,在不知不觉中引起读者的关注。“铁葫芦小说馆”一气推出了多套小说原作书系,它们是“中间代·当红男作家自选代表作”、“新女性·当红女作家自选代表作”及谢宏军的《我的乡土我的国》、马原的《牛鬼蛇神》、曹寇的《屋顶长的一棵树》、路内的《云中人》、高军的《世间的盐》、苗炜的《黑夜飞行》。这些封面装帧漂亮统一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集,让人眼睛一亮,它们显示着出版者对当今具有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的熟悉以及信心。
丛书中曹寇、路内、苗炜、阿乙等作家的小说虽说已在文学期刊上刊登过,有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项,但当它们以集束性的专集面貌隆重推出,对于读者及评论界来说,分量就不一样了。“铁肩担道义,葫芦藏好书”——“铁葫芦小说馆”的这一广告语,似乎显示着出版者好的眼光与道义是能够统一的,它们与浮躁跟风、急功近利正走的是逆反之道。
被“铁葫芦”定义为“中间代”的70后作家,多为业余写作,他们中的大多数干过多种工作,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对文学执着痴迷的热爱以及人到40的青春积累,使他们的创作正处于爆发期。“在体制和商业助推文学时,他们被广泛遮蔽,但这同时也使他们保持住与文学的亲密关系,而非急于和市场、评奖等外在条件拥抱。”无论是作家的单个选本还是众作家的代表作集锦,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文学表达的纯粹。你仿佛能够深入每个作家既透明清澈又幽深曲折的个人世界。纯粹似乎是纯文学写作的底线,但在一片雷同化的网络语言、以及跟随潮流的所谓时尚写作中,却变得稀少而珍贵。文学的魅力在于丰富的个人性、决不会被替代的关于生命本质的表达。曹寇的迷惘、阿乙的激烈、路内的忧郁、苗炜的飘逸……他们每个人的气质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鲜明性,而当他们汇总在一本书中时,你又惊叹那各个不一的丰富性与某种正蓬勃旺盛着的生长性。
著名作家格非在接受某媒体关于诺贝尔奖的专访时表示:年轻作家苦无出头机会才是当代文学的最大隐忧,只有年轻人持续被关注,才能让文学的生态更完整;也唯有年轻创作者不断冒出头,当代的华文创作才有可期待性。
当一个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家,第一本集子、第二本集子被及时推出,被更多的人关注评价时,那种对才华的激励有加是必然的,而对青年读者来说,阅读与他的生命同期的作家作品,捉摸、共鸣,或者疑惑、反思其生命的律动、精神的探索,也是非常必要的,积极而有趣的。
据说“铁葫芦小说馆”有出版国内第一流原创文学作品的目标,他们编选的下一本代表作书籍将汇聚当前处于创作旺盛期的中国科幻作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