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敏岚)近日,本市绿化林业部门以公园为平台,发挥绿、林一体的公益性优势,服务橘农、方便市民。柑橘产销两头,一头想买,一头想卖,却通道不畅。林业专家建议,快快建立“公司+农户”的合作社产销模式,把一家家零星种植户组织起来,从而打通从崇明三岛柑橘产区到市民家庭的环节,是上海柑橘市场化之路。
公园无奈 限购柑橘
中山公园等昨天开始了柑橘限购,5公斤装的一袋柑橘,每人最多买2袋。有位市民想买100公斤,排了一个多小时,轮到了才知道只能买2袋,看着这位市民失望的神情,现场销售人员答应帮忙“另想办法”,但现场只能供应2袋,因为后面还有很多排队的。昨天,杨浦公园供应点,因为柑橘无法及时送抵公园,园方只能贴出告示,开卖时间延后到中午。
不必争购 错峰购买
沪郊柑橘种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占到70%以上,只有30%不到是合作社模式。在分散种植模式下,橘农的销售方式只能是“等客上门”。
公园进行柑橘直销,对市民是福音,可以吃到隔天采摘的新鲜柑橘,味道自然比市场上卖的好,但对习惯“等客上门”的橘农却是一种挑战。连日来,直销供货跟不上,就是直销模式与“等客上门”模式之间的冲突。
据悉,横沙岛已组织力量采摘、运输,供应市区公园直销点的柑橘量逐日在增加;市林业部门也表示,公园销售柑橘将持续到月底,并承诺“三保”,即保证是新鲜采摘、保证品质过关、保证价格不变。
公司+农户 建立模式
分散种植的柑橘,田头收购价最低只有几毛钱;同样是崇明的柑橘,长兴岛柑橘研究所精品包装的柑橘,2.5公斤可以卖到60元左右,是公园直销柑橘价格的12倍。
柑橘销售难,正推动着沪郊加快建立“公司+农户”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把一家一户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共享种植经验,共享销售渠道,共同购置柑橘精选机。采摘下来的柑橘,经过精选机的分拣、分类、上光,按果型大小、品质好坏进行分级,精品进行精包装,再由公司统一安排进入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