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康健园/保健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塑”口入
  近日,因白酒塑化剂危机事件,“塑化剂”重回风口浪尖,再次成为热门名词。如今,塑料制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摄入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大众对此不必紧张,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尽量防止从食物、从环境中摄入塑化剂,以规避风险。

  塑化剂伤身有几许?

  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工业用的塑化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

  在谈及塑化剂时需注意另一个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中有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生殖毒性,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被称为环境雌激素,长期大量摄入将影响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可能使男子精子减少,造成孩子发育异常,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也与之有关。

  塑化剂主要表现的是慢性毒性,和三聚氰胺不同,塑化剂不会在体内蓄积。动物试验显示,微量塑化剂在24-48小时内可排出体外。因此,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不必恐慌。

  塑化剂怎样进入食品?

  塑化剂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我们依然要警惕黑心厂商直接把塑化剂加入食品。为规避风险,应购买有质量保证的食品。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制造和使用,塑化剂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并进入食品链,最终被摄入人体。

  在食品储存过程中,微量塑化剂会从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浓度、食品的油脂含量、食品与塑料包装的接触面积、贮存时间、温度,都会对进入食品的塑化剂含量产生影响。比如,白酒主要成分是乙醇,像DEHP酯类的塑化剂成分容易从塑料管道、容器、包装材料迁移到酒中;食物油脂含量越高,加热时包装中的塑化剂与油脂的相互作用越大,进入食品中的塑化剂就越多。因此食品生产厂商必须对塑化剂在生产和储存时迁移到食品中的危害加以重视,不要等出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

  如何避免摄入塑化剂?

  如前所述,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但我们还应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尽量减少从食物、从环境中摄入塑化剂的机会。

  大家要学会辨认塑料标志(带有数字的三角形),根据不同材质合理使用。与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锈钢的性质更加稳定,与食品直接接触更加安全可靠。在微波炉中加热的食物,要使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微波专用容器盛放。打包回来的剩菜应及时放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

  不要用塑料容器长时间存放油、醋、酒等食品。不要给婴儿使用塑料奶瓶。不要反复使用塑料瓶、塑料杯等。不要用装方便面的塑料碗直接冲开水泡面,最好改用玻璃或瓷碗。避免用塑料制品包装高温食物。尽量少用一次性餐盒装食物,拒绝使用劣质一次性餐盒。马志英(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法治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防“塑”口入
体虚者和亚健康者宜服膏方
老人慢病变化多 切忌盲目代配药
先吃好饭再适当补充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保健B03防“塑”口入 2012-11-26 2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