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过渡政府外交部长马勒基11月30日说,如果以色列继续做出修建非法定居点等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巴方将诉诸国际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设于荷兰海牙,巴方一直寻求借助国际法院,对以色列政府或官员提起诉讼。巴方官员把与以色列打国际官司的举措,称作对以方的“法律或外交起义”。
联大批准巴勒斯坦地位“升格”后,马勒基说,巴方将考虑到国际刑事法院“敲门”。“如果以色列人继续实施这些政策,包括侵略、修建定居点、暗杀、攻击、没收巴方代征款、修建隔离墙,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去其他地方(寻求)制止那些行为。”
巴方潜在法律选项是以色列对巴方“入联”的最大担忧之一。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中东项目主管马利说:“以色列人害怕被拖到海牙。”
一些巴勒斯坦人已经以个人身份在多个国家的法院提出起诉,使得一些以方人员和军方官员在出国时受到限制。
以色列不是《罗马规约》缔约国,但按照规定,巴方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后,仍然可以对以色列的个人提出起诉,同时国际法院也可以发出逮捕令。
美国的一些政界人士已经就巴方潜在的法律行动发出威胁。多名参议员声称,如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诉诸国际法院,他们将推动美方取消所有对巴援助。
一些欧洲国家也就巴方“敲门”国际法院的选项提出警告。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高级官员哈南·阿什拉维说,阿巴斯顶住“强压”,没有为获得联大赞成票而妥协。
一些分析师认定,巴方如果诉诸国际刑事法院,能否在法律层面“收获果实”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最大斩获可能是在国际公共关系层面,即让以方国际形象受损。
一方面,国际刑事法院有诸多程序性障碍,最终定罪、甚至正式指控并非易事。另一方面,这一机构的政治色彩不比法律色彩少。
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