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青竹刻走进世界级殿堂
李天扬
《黄雀在哪》徐秉方
《月季蝴蝶》徐素白
  最是宜人中秋时节,徐秉方先生由家乡常州翩然来沪,有好几个月没见到他了。

  得知他回到上海,便打电话去说想去看看他,他说,欢迎来叙谈,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踏进“博爱竹斋”,未及寒暄,就问是什么好消息。秉方先生笑眯眯地说:“我父亲的一件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

  原来,是一位常州籍朋友在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偶然见到的,他很激动,一出博物馆,就打电话给秉方先生。他说:“我刚从大都会博物馆出来,在展馆里意外见到令尊徐素白先生的一件‘月季蝴蝶’留青竹刻笔筒。”这位朋友还拍了照片,发来电子邮件。秉方先生一看,确是父亲的作品。

  我忍不住问秉方先生:“那您有没有作品被国外大博物馆收藏呢?”他说:“巧了,也有一件,也是今年才知道的消息。”春夏之际,上海博物馆举办竹刻艺术国际研讨会。会上,英国大英博物馆一位馆长带来一组馆藏中国历代竹刻的幻灯片,其中有一张,正是徐秉方的留青臂搁“螳螂捕蝉”。

  那么,这两件作品是怎么会被两大博物馆收藏的呢?秉方先生摇头说:“这个,我也不清楚。”不过,虽不清楚这“去脉”,对两件作品的“来龙”,他却是再清楚不过———

  “那件‘月季蝴蝶’小笔筒,是父亲心爱的几件作品之一。父亲逝世后,他的一些遗物一度由我保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结识了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向我表示,他是一个竹刻爱好者,收了一批古今竹刻,遗憾的是还没有收到我父亲的作品,他希望能收藏一件为快。我就让了父亲的这件‘月季蝴蝶’笔筒作品给他。在2003年,北京嘉德秋拍的‘王世襄藏品专场拍卖’中,这件作品出现在拍场上。现在,它进了大都会博物馆,是最佳归宿,我十分高兴。”

  王世襄先生对推广竹刻艺术用力甚勤,对秉方先生的作品,也推崇备至。他在给秉方先生的信中,曾说:“当代竹人,阁下提高最多,独步当时,无可争辩。”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徐素白先生的作品,竟然曾是王世襄先生自珍之“俪松居”长物,真可谓佳话一桩。

  那么,徐秉方先生那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螳螂捕蝉”,又有什么故事呢?秉方先生娓娓道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一位香港朋友来访,见到我的家境比起香港来差了许多。他返港后买了几件家用电器送给我。我知道朋友很喜欢我的竹刻,虽然当时竹刻没有市场,也无行情。但我只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回那份情。我的回情之物,正是这件‘螳螂捕蝉’。1992年,一向只拍民国以前工艺品的香港嘉士德,破例拍卖了这件作品。没想到,最终的藏家是大英博物馆。”

  究竟,徐氏父子的这两件留青竹刻作品是如何走进大都会、大英两大博物馆的,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荣登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充分说明了徐氏留青竹刻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           李天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金融投资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上海人家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留青竹刻走进世界级殿堂
“珠山八友”瓷画巅峰
点画濡墨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12留青竹刻走进世界级殿堂 2012-12-01 2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