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至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12.4%;女性5.1%)。而对上海市某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受访居民中确诊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0.4%。
引起慢阻肺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遗传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两者相互影响。气象环境因素对慢阻肺发病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气象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气压、风、湿度)和大气成分(臭氧、一氧化氮、吸入颗粒PM10、PM2.5等)两方面。
北京一项针对慢阻肺患者住院例次和同期逐月地面气象资料的研究显示:慢阻肺的发病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性。当平均温度小于19.5℃、平均湿度小于53%、平均气压小于1009hPa时慢阻肺的发病例数明显升高。此外,大气污染物中PM10(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臭氧和二氧化硫的变化对慢阻肺患者咳嗽、咯痰、气喘症状的出现都产生重要影响。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目前民众较为关心的问题。在一项对本市6所大中型医院为期1年的日门诊人数及空气PM2.5的浓度数据分析中,霾发生当日,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34μg/m3,成人呼吸科、小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2%和1.9%。同时PM2.5污染对门诊人数影响的滞后累积效应大于当日效应,在霾污染暴发第6天时累积效应达到最大化。
PM2.5对呼吸道慢性疾病患者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一般都可能被人体吸入,然后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只是PM2.5与PM10相比,其颗粒的直径更细小,因此可以到达人体肺的更深部位,沉积于肺泡,难以被清除,危害也就更大;其次,相比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的毒性物质就更多,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就更大;最后,由于PM2.5颗粒较小,比PM10下降得慢,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也较长,被吸入的几率也就增大。
秋冬季空气质量经常会处于污染状态。慢阻肺患者应根据气象信息及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出行,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如大雾天戴口罩出门,防止污染物由口鼻侵入肺部,有晨练习惯的人,应停止户外活动,并关闭门窗。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口鼻及裸露的肌肤。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一旦慢阻肺患者出现明显咳嗽、咯黄脓痰、痰量增加、气促加剧、发热或下肢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宋琳 郭雪君(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