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志愿者日、重阳节、“学雷锋日”,这些好日子却让一些老人有点担心——要是志愿者们都集中在这一天上门,一天要洗好几回澡,那也实在吃不消。
志愿助老服务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尴尬?奉贤区周丽娟青年义工队给出的答案是:志愿助老,可以很便捷、很家常、不拘一格。
建立QQ群招募助老义工
周丽娟是上海嘉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12年前,周丽娟还在读高一,因为一次志愿服务,她结识了龚瑞贤和夏玉莲这对身患残疾、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从此,她开始了长达12年的“ 爱心长跑”。
周丽娟发现,社区里需要照料的独居老人不止一两户,她就和朋友们一起志愿助老,“当时我们一共有7个年轻人。”周丽娟说,到了2009年5月,奉贤团区委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青年义工服务队,服务队义工有20多人,专门服务社区独居老人。
“我们觉得义工队还不够大,有必要让更多人知晓、参与助老志愿服务。”周丽娟说,义工队就通过建立QQ群招募优秀青年义工。 如今,义工队花名册上的人数已达70多人。
“非固定”服务更主动
义工队里,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奉贤区钱桥镇的居民,除了学生,无一例外都是上班族。
这样的人员构成,该用什么的组织形式,才能让志愿服务富有成效?“我们曾经采用固定时间、固定主题的服务方式,但效果欠佳。”周丽娟说,约好了服务时间,但偏偏那天很多人都要加班,你说人家是留在单位加班,还是来参加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原本就该是“非强制”“非被动”的,因此,义工服务越是灵活机动,就越能让人主动参与。于是,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周末的休息时间,就成了义工上门助老的非固定时间。
“非固定”也会“出状况”,有时候上门探望“撞车”了,老人家里一天来了好几拨人。但这也没什么不好,“热闹,老人们都说,开心还来不及呢!”周丽娟说,要是碰到几天没人来,老人们都有志愿者的电话,想谁了就打谁的电话。
家常化服务很简单
义工上门,都能为老人做点什么?送点好吃的,做点家务,聊聊天,就这么简单,很家常。
“这都算是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吧。”周丽娟说,青年义工队的门槛不高,只要年轻人有心助老,就来试试。有特别专业的服务技能,比如,精通法律,擅长医术,当然好,没有这些专业技能,也没关系。
如今,义工队的花名册上已70多人,最小的是名高中生。在花名册之外的临时“编外义工”,更是五花八门。前一阵子义工队活动,有位老奶奶送10来岁的小孙女来做义工——家里人都希望小孩子从志愿服务中学会“敬老爱亲”。
相|关|链|接
12月6日,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拉开帷幕,倡导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预测显示,本市“十二五”期间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龄化比重平均每年增加近1.3个百分点,2015年本市户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达70万,而60-80岁的“低龄老人”则逾360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十二五”期末上海老年志愿者注册人员总数将达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