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贵彬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旅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歌唱二郎山》《送别》等代表作,我至今记忆犹新。
孟贵彬天生有副好嗓子和超凡的乐感。自追随声乐大师沈湘学习西洋唱法后,他就把其融入到自己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中,如虎添翼。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演唱,更彰显其生命的激情。
苦大仇深的孟贵彬是个红小鬼。1940年,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120师的战斗剧社。受到欧阳山尊、严寄洲、成荫等前辈革命艺术家的悉心熏陶和培育,他受益终身。同时,他还刻苦学习民间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这都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孟贵彬随团去延安演出,正赶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在那里,他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重要讲话。从此,他更明确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1950年初春,已是西南军区文工团主要演员的孟贵彬,随团去慰问康藏公路的建设者。当筑路大军行进到康藏公路上的第一道天堑二郎山时,人民子弟兵并不畏惧这险恶的环境和异常的气候,他们仍以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战天斗地。孟贵彬被解放军战士这种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染,决定写首歌来颂扬他们。这时,他想到借用时乐濛谱写的大合唱《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第五段的旋律。于是请来本团的词作家洛水,根据筑路英雄的先进事迹浓缩填词。孟贵彬还对音乐稍作改变,其中吸取了豫剧曲调的元素,每一乐句后,都用了一个“过门”,使之具有了叙事和说唱的特点。这首名为《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很快就被孟贵彬唱遍了整个正在建设中的康藏公路,筑路官兵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正在工地上作录音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录下了这首歌,向全国播放。
1952年,在全军第一届文艺会演上,孟贵彬唱的《歌唱二郎山》荣获二等奖,并被中唱公司灌制唱片。自此,孟贵彬和《歌唱二郎山》声名远播。
多年来,我一直误以为歌曲《草原之夜》的原唱者为朱崇懋。直至不久前,我胞弟给我讲述他采访孟贵彬的一段往事,才知,其实不然。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赴新疆拍摄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导演张加毅和作曲家田歌共同为影片创作了一首主题歌《草原之夜》,当时,张加毅想起用刚调入总政歌舞团的孟贵彬演唱,而田歌则主张请朱崇懋。当影片合成,二者权衡取舍时,最终还是选用了孟贵彬版。因为他的歌声恬静悠远,又隐含着火一般的炽热情感,能把作品和电影画面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八一厂拍摄了一部以“平江起义”为背景的彩色故事片《怒潮》,作曲家巩志伟为孟贵彬量身定做了影片的主题歌和插曲《送别》等。影片公映后,旋律优美、沁人心脾的《送别》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不久,影片因涉嫌为彭德怀元帅歌功颂德而被打入冷宫。但《送别》这首歌,却始终在人们心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