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长三角/文化·旅游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通:向“转型”要增长质量
姜浩峰 梅璎迪
  “南通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增长,从人口红利走向改革红利。”曾在苏州、昆山工作多年的南通市市长张国华,到任南通后并没有照搬苏南昆山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走出了南通独特的发展路径。日前,张国华接受了新民晚报和新民周刊记者的联合采访。

  沪通

  南通,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当年,清末状元公张謇想在这通江达海的家乡福地做一个试验——中国人自己也能打造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典范城市。如今,在南通老城区市中心,张謇造城的痕迹依旧留存,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然而,如今南通的亮点不仅仅在老城。

  随着苏通大桥斩断长江天堑、崇启大桥雄跨沪通两岸,南通的地理区位优势显露无遗,从南通到上海市中心仅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沪通两地便利的交通往来,不仅结束了南通“难通”的历史,更把上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带到了一江之隔的苏南腹地。

  在南通市港闸区中心地带,坐落于长泰路以东、通宁大道以西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正是一个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沪通两地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项目。这座规划总面积5.2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面积8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城,是具有21世纪规划水平的城市综合体。而类似的长三角联动、优势互补的开发项目,在南通可谓琳琅满目。

  互通

  “近年来南通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辐射,得益于广泛的城市合作。”张国华告诉记者,在长三角众多城市中,南通的公路里程、公路货运数等都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借助这一地理便利,南通将广泛与上海、长江流域各城市、苏北腹地开展合作,在合作中挖掘南通未来的发展潜力。

  “现在南通搞开发,重中之重就是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上海周边区域沿海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在张国华看来,南通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增长,从人口红利走向改革红利。着力点就在南通的园区经济、服务业集聚区、中心镇建设等,这些不仅是南通今后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可以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仅海安就已建成跨江合作园区7个,瑞马汽车、三强容器等一批上海企业落户南通,沪资对南通经济的拉动、引领效益正逐渐显现。

  本报通讯员 姜浩峰 本报记者 梅璎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我国中东部严重雾霾直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职场方圆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南京应建一座“胜利纪念馆”
长三角七座城市榜上有名
杭州城站置“漂流书亭”
万副对联 送下乡
南通全面修缮西寺
南通:向“转型”要增长质量
宿迁宿豫区 来沪推介旅游
广告
新民晚报长三角/文化·旅游B03南通:向“转型”要增长质量 2013-01-15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