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通
南通,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当年,清末状元公张謇想在这通江达海的家乡福地做一个试验——中国人自己也能打造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典范城市。如今,在南通老城区市中心,张謇造城的痕迹依旧留存,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慨。然而,如今南通的亮点不仅仅在老城。
随着苏通大桥斩断长江天堑、崇启大桥雄跨沪通两岸,南通的地理区位优势显露无遗,从南通到上海市中心仅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沪通两地便利的交通往来,不仅结束了南通“难通”的历史,更把上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带到了一江之隔的苏南腹地。
在南通市港闸区中心地带,坐落于长泰路以东、通宁大道以西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正是一个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沪通两地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项目。这座规划总面积5.2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面积8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城,是具有21世纪规划水平的城市综合体。而类似的长三角联动、优势互补的开发项目,在南通可谓琳琅满目。
互通
“近年来南通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辐射,得益于广泛的城市合作。”张国华告诉记者,在长三角众多城市中,南通的公路里程、公路货运数等都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借助这一地理便利,南通将广泛与上海、长江流域各城市、苏北腹地开展合作,在合作中挖掘南通未来的发展潜力。
“现在南通搞开发,重中之重就是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上海周边区域沿海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在张国华看来,南通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增长,从人口红利走向改革红利。着力点就在南通的园区经济、服务业集聚区、中心镇建设等,这些不仅是南通今后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可以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仅海安就已建成跨江合作园区7个,瑞马汽车、三强容器等一批上海企业落户南通,沪资对南通经济的拉动、引领效益正逐渐显现。
本报通讯员 姜浩峰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