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被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震住了
28年马班邮路,投递准确率达到100%!这是让万国邮联最惊讶的数字。
山路不好走。2002年12月,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小组慕名专程来到了四川木里县,对王顺友负责的邮路跟踪拍摄。最初,摄制组的日本小伙豪情万丈,但4天之后,他们只走了80多公里,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坐车返回木里,摄制组选择了另外的路线,转西昌、过冕宁,再经甘孜州九龙县到目的地达倮波乡,这一圈,他们绕行了六七百公里,才进行完邮路终点的拍摄工作。出发前,他们和王顺友打赌说:看谁先到达倮波乡。10天之后,当摄制组乘车赶到达倮波乡的时候,王顺友已牵着骡马在村口等候半天了。这个外表矮小、干瘦、驼背的苗家汉子所表现出来的坚毅,不得不让日本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300多公里的山路上的三个乡,基本上依靠这条邮路和外界沟通。邮路经过的三桷桠乡是彝族聚居区,过去乡民们都不大习惯种蔬菜,还是王顺友从城里带来了蔬菜的种子,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这样乡民们才有了自己的菜园,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倮波乡缺医少药,病人去趟县城的医院要走几天的山路,非常不便,王顺友把苗家人的草药带出来推荐给大家,让大家学会了采摘、研磨。
这几个乡的很多年轻人在外地打工,他们从外地寄来的钱和物品,通常是家里人最需要的。当少数民族兄弟接过他带来的邮包,个个脸上都会绽开笑容,而这时,王顺友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人心换人心。王顺友心系山里乡亲,乡亲们自然以情相报。在他跑邮路时,不时有人送给他一包香烟解闷,送瓶酒解困,送点糌粑、土豆充饥。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王顺友看来,这都是邮递员的本分。邮路上最难熬的,是寂寞。
2005年10月,当《感动中国》节目组编导王伟达看到王顺友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即将拍摄的这位“人物”,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
是的,王顺友爱喝酒,离不开酒。
能歌善舞、好酒好友,这是苗族人的风俗,但王顺友不是这样的情况。每次往返一趟邮路至少需要14天,至少有6个晚上需住在山上。王顺友对他这位汉族同姓人说:“小兄弟,太孤单了。白天还好,晚上在大山里睡觉,只有风声、马铃铛、野兽的叫声,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这样,人会出毛病的。”
王顺友没有出大毛病,但也有了爱喝酒的小毛病。每次出门,王顺友都买两三斤散装酒带上。白天绝对不喝,因为他是邮递员,喝多了酒会误事,把邮件搞丢就麻烦大了。夜幕降临的时候,王顺友把帐篷搭好,把马喂好,就开始独自一人喝酒。几口下肚,身体暖和了,兴致上来了,有时,乘着酒兴还能编编山歌。日子一长,酒就成了王顺友最好的伴侣,从来不离身。
王伟达跟着他走了四天。就被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震住了。“26万公里山路”、“100%的投递率”,这些数字,王伟达早就知道,但没想到这些数字后,是一闻到酒香就露出笑容的“酒鬼”王顺友。一路的采访,王伟达始终没有捕捉到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行为,只是走,停,饮酒,沉默,唱歌,然后再走。
这个几十年都不曾离开酒的汉子,会告诉每一个人:退休后就不喝酒了。为什么?他说,家里有老婆孩子陪着,就不再需要酒了。
编导王伟达说,只有从遍布快递网络和互联网的城市来,才能体会到这种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而这生活中,最生动的人,就是眼前这位邮递员。
从1985年起,王顺友就开始了常年一个人的马班邮路。和马说话,和自己相处早已成为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马的身上有两捆邮包和他的行囊。行囊很简单:一袋干粮、一袋饲料、一顶帐篷、一壶白酒。
一趟邮班来回要走14天,王顺友一个月有两趟邮班,去县城领回邮件,回家清点、准备马料,这几天算是在家里过的。算下来,一年里王顺友跟家人的相聚只有30天,另外的330多天都在邮路上。没有人愿意干这个工作,但这是必须有人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