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沥青
董纯蕾
  董纯蕾

  一直不甚喜欢“执着”一词,因为有太多“执着之事”被作者赋予了或多或少的苦情色彩。于我而言,坚持做一件事,最高的境界不是枯守或苦撑,而是乐享,是哪怕岁月流逝、挫折不断,却依然能感受到最初起念做这件事时的快乐,甚至能在事件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中,发觉更多不期而至的乐趣。

  最近就听说这么一件迷人的“执着之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某个实验室内,一尊玻璃漏斗与其内的沥青已共事86年,这项“世界上最长的实验室实验”想要验证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

  实验目前的负责人约翰·梅因斯通,是第二代掌门。最初设计者托马斯·帕内尔,将沥青加热后倒入封口的玻璃漏斗,待沥青完全凝固后切开漏斗下端,开始等待并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结果,沥青的凝固就花了3年。第一滴沥青的滴落又耗了8年,直到60岁去世那年,帕内尔只等到3滴沥青的滴落。

  梅因斯通今年也已78岁,在接管实验的50多年里只等来了5滴沥青的滴落,而且没能亲眼见证其中任何一次滴落的瞬间。1962年,新婚的梅因斯通度了个短暂的蜜月,错过了他的第1滴沥青滴落。最近一次错过在13年前,监控摄像头拍下了滴落的瞬间,却保存出错!这些阴差阳错的错过,也成了坚持的乐趣。

  人们常讨论过程和结果孰轻孰重,其实两者之间从来不存在取舍的关系。如果没有对结果不断的期待,过程哪里还有乐趣可言。当然,这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期待也不是为了功与利。帕内尔和梅因斯通,因为执着地等待沥青实验的结果而获得搞笑诺贝尔奖。那一年,前者已去世多年,后者登台领奖并诚挚感谢没有把实验装置随手扔掉的人们。写到这儿忍不住要提醒下:千万别冲着搞笑诺奖去整一个别的什么另类实验。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前几日造访清华大学时说:“获诺奖前我只要看到学生对我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就好;现在我怕他们对诺奖更有兴趣。”

  古怪的沥青实验,曾被很多人嘲笑过,一度被置于角落里积灰,现在面向整个昆士兰州公开展出,世界各地的人们还热衷于通过网络摄像头观看。等待一项简单而又漫长的实验结果,越来越多人分享着过程中的乐趣。毫无疑问,沥青还将继续安静地滴下去,持续进行和关注实验的人们,和沥青这个相态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倒颇有几分“神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我国中东部严重雾霾直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职场方圆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你还真把自己当“父母官”了?
沥青
拒绝雾霾应成政府法定责任
红包
文水谣
地铁请穿好自己“裤子”
新民晚报评论A06沥青 2013-01-15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